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双基提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颛顼..()(3)徇.朝歌()..()(2)蒯聩(4)爰.及公刘()(5)以尊后稷.()(6)篡弑..之诛()(7)改正朔..()(8)股肱.之臣()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之豪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6)弗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堕先人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泽为汉市长..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得与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4)终于..立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俯首流涕.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6)道之不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为天下仪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所谓述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10)于是..汉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1)则文学彬彬..稍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2)《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忠臣死.义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明.三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善.善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拨乱世反.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是非..二百四十二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咸各序.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整齐..百家杂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加点词(1)使复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绍.重黎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3)世序.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氏去周适.晋_________________(5)维我汉继帝末流.. _______________(6)且夫孝始于.事亲_________________ (7)遭变事而不知其权._____________ (8)汝其.念哉 _______________(9)诸侯害.之,大夫壅.之____________(10)重译款.塞____________________(11)是故礼以节.人 ________________(12)泽流罔.极 __________________(13)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_____________(14)垂.空文以断礼义 ________________(15)非独刺.讥而已也_________________(16)欲遂.其志之思也__________________(17)俟.后世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18)不得通.其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反馈(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1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②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③“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子何敢让.焉。
让,谦让,退让。
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知言之.不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渐久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是故《礼》以.节人加之以.师旅D.不得保其社稷者.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欲载之(以)空言。
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
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9.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B.拨乱世反之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桥,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
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1、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13、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作。
三、巩固练习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_________,夏阳(今陕西)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__________,曾经参与制定__________。
后因为________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__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____”,也省称“__________”。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