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5, 923–93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923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李荆广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摘 要 记忆功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记忆系统的“设计”(运作机制)则支持其功能。
因此,通过探究人类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分析记忆功能,再推测并验证记忆解决方案,是研究记忆的一种可靠途径,此即为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
本文以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相比控制加工条件,判断单词对求生情境的重要性可获得更好的记忆保持量)、多重记忆系统的分离与协同、记忆对未来的价值等问题为例,具体阐明了该取向是如何促进研究者理解记忆运作的。
关键词 记忆;功能取向;生存;多重记忆系统;未来 分类号 B8421 引言自H. Ebbinghaus 以来,记忆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
尽管革新性的观点层出不穷,记忆研究仍在某种程度上遵循Ebbinghaus 的路线:重视研究运作机制,而相对忽略对功能的探索。
例如,在加工水平框架(levels of processing framework )下(Craik & Lockhart, 1972),研究者们总是力图将各种编码条件的记忆保持效果逐一排定座次,却很少真正思考为什么某一编码条件比另一条件就更容易促进对材料的保持,而所谓“加工深度”的说法也难免有事后解释与循环论证之嫌。
又如,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精确检测记忆无意识性的方法(如任务分离、加工分离、主观测量等方法),但真正思考无意识记忆存在理由的学者却不多。
再比如,近20年来记忆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记忆歪曲与错误的研究,但却鲜有研究者思考这类现象反映的记忆建构过程的适应价值。
然而,仍有研究者对传统的记忆研究取向予以反思(Bruce, 1985; Anderson & Milson, 1989; Anderson & Schooler, 2000; Glenberg, 1997; Klein,收稿日期:2008-11-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06JZD003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CBA050037)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5JCXLX012)资助。
通讯作者:郭秀艳,E-mail: xyguo@Cosmides, Tooby, & Chance, 2002; Nairne, 2005; Nairne & Pandeirada, 2008a )。
他们普遍认为,若要认清记忆的运作机制,应该高度重视对记忆功能的探索。
这好比在生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首先认识到——胃是消化器官,视网膜是视觉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系统,然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它们运作机制的深入探索。
那么,记忆系统的功能是否就是“记”与“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还可以更加深入。
Klein 等人(2002)的思考或许对此具有启示意义。
他们区分了系统的“功能(function )”(又称“预设功用”[design features])与“附带功用(capability )”两个概念。
以订书机为例,它被设计用来装订纸张(功能/预设功用),但它的附带功用却十分丰富——作为重物压书、作为锤子等等。
若想揭示一个复杂未知系统的运行机制,最佳策略似乎是首先考虑它的功能,而不是附带功用。
Klein 等人认为传统记忆研究的缺陷正是在于忽视了功能与附带功用的差异。
例如,基于内部效度与便利性等因素,传统记忆研究大量采用无意义音节、字符串为学习材料,但记住这些可能绝非记忆系统的预设功用,只能说是附带功用之一。
研究者总是相对较少考虑动作、情绪事件等可能更具适应价值的材料,从而造成研究结论的价值被打上折扣。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研究往往只关注“记”和“忆”本身,而很少思考记忆系统到底是为何存在,从而造成对记忆系统“设计”的理解困难。
进化心理学-924-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为此指明了方向:自然选择过程乃是记忆系统的真正“设计者”,记忆系统的当前面貌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Tooby & Cosmides, 1992, 2005)。
记忆系统的功能应在于——通过编码、存储与提取的手段,解决人类进化史上面临的问题,使得有机体适应环境,获得最大的生存与繁衍机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记忆研究者开始从这个角度思考记忆现象,基于该角度提出可检验假设,并通过实验研究进行验证,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类对记忆的理解。
本文将这一研究视角称为“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
下文将以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多重记忆系统的分离与协同、记忆对未来的价值三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例证,具体阐明功能取向是如何促进人们理解记忆运作机制的。
2 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进化心理学认为,生存是有机体面临的最重要适应性问题之一。
Nairne 和Pandeirada (2008a )据此进一步推测:人类记忆系统应该能够更好地保存与生存有关(survival-relevant )的信息。
他们通过考察生存加工(survival processing )对记忆保持的影响,试图验证该假设。
他们推测,如果一个事件的加工过程涉及该事件的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 ),那么该事件此后将更容易被回忆出来。
Nairne 等人采取的是间接学习范式,他们首先让被试学习一些单词,然后采取回忆或再认测验来测量单词记忆的保持量。
学习条件有多种,包括愉悦度(pleasantness )判断、词语形象性(imagery )判断、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 )、单词产生(generation )、有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 )和生存模式,以及另外两个涉及活动过程的对照组——搬家(moving )模式、度假旅行(vacation )模式。
其中生存模式下的指导语为:“请想象你现在被困在外地的一个大草原中,而且没有任何基本的生存物资。
在未来几个月里,你需要保证稳定的食物与水的供给,并保证不被猛兽伤害。
我们将向你呈现一些词语,你的任务是评价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对你的重要性如何。
”其他实验条件与此相仿,均是给定情境下判断词语的某一属性。
例如,搬家模式就要求被试在“搬家情境”下判断“词语所对应事物对于搬迁新居的重要性”。
Nairne 等人的系列研究表明(Nairne, Thompson, & Pandeirada, 2007; Nairne, Pandeirada, & Thompson, 2008; Nairne & Pandeirada, 2008b ),无论是被试内设计还是被试间设计,无论是回忆测验还是再认测验,生存模式均比控制条件更能促进记忆保持,这一现象被称为“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简称“生存优势”。
此后,两个研究小组又分别成功验证生存优势的存在(Kang, McDermott, & Cohen, 2008; Weinstein, Bugg, & Roediger, 2008)。
Weinstein 等人的研究尤为引人注意,他们采取了与Nairne 等人基本一致的程序,在验证了生存优势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草原求生与城市求生两个场景,结果发现前者的记忆效果会优于后者。
他们认为,远古祖先所受的威胁比现代人类所受威胁对心理机制的影响更加明显,不同求生场所会导致不同的适应性偏向。
因此,远古生存场景(草原)会比现代生存场景(城市)带来更好的记忆效果,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记忆对于生存的适应价值*。
Nairne 、Pandeirada 、Gregory 和Van Arsdall (in press )采取了类似的实验设计,要求被试想象狩猎(hunting )或食物采集(gathering )两个生存相关的场景,并同时选择与生存无关的觅物游戏(scavenger hunter )与狩猎竞赛作为对照组。
结果发现,生存相关条件下的记忆保持效果优于控制组。
因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涉及同样的活动(狩猎、采取),只不过目的不同,所以该结论能够更有力地支持生存优势。
综上可知,研究者基于功能分析视角,以人类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生存)为出发点,推测出记忆系统可能的解决方案——更好地记住与生存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实验成功验证。
3 多重记忆系统的分离与协同作用记忆研究一直存在着几个广为争论的重要问题:单一系统,还是多重系统;如果是多重系统,子系统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各个子系统间是完全独立的,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协同作用呢?下文将具体* 进化心理学认为,通过自然选择过程,人类的心理机制被“设计”用来解决我们远古祖先面临的问题,而非当今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证据表明,人类99%的进化历史都处在狩猎-采集社会(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这一社会形态至少持续了1千万年,而现代农业社会直到1万年前才出现,即所谓“我们现代的头颅承载着石器时代的心智”。
鉴于进化的速度极为缓慢,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类心理结构的影响并不如远古社会的影响那么深远(Buss, 2008)。
Weinstein (2008)等人正是据此推测城市与草原具有不同的进化心理学意义。
第17卷第5期 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 -925-阐述功能分析在理解上述问题时的价值。
3.1 功能不相容性——多重记忆系统的存在证据与划分标准多重系统还是单一系统更能够促进个体解决适应性问题呢?Sherry 和Schacter (1987)曾从功能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精辟分析,其核心概念为功能不相容性(functional incompatibility )——能够解决某一组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适合解决另一组问题。
因此,自然选择会将记忆系统“设计”为提供多组不同解决方案的多重记忆系统,从而解决不同的适应性问题。
例如,他们区分了记忆系统Ⅰ与记忆系统Ⅱ*,指出前者主要解决技能学习问题,后者主要涉及对情景的记忆表征。
对于技能或习惯的学习(记忆系统Ⅰ),关键在于逐步地从大量情景中抽取与保存恒定特征(invariance ),而特异特征则会被排除。
例如,撒网、拉弓的技能记忆就属于此类。
而情景表征系统(记忆系统Ⅱ)则恰恰相反,其主要功能在于记住特定的个体经验,即保存情景间的特异特征而非恒定特征(variance rather than invariance )。
例如,当需要记住食物贮存地或是何时何地可能遇到捕食者时,都需要情景表征系统来提取特异性的信息。
鉴于抽取、保存恒定特征与存储特异特征是完全相互不相容的任务,最好的解决方案似乎是提供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