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宗地的分割
1. 直接分割:如规则图形或以某一地物, 界址点进行分割。
2. 计算分割:即先精确的计算出应分割的 面积,然后从地籍图上设计分割的位臵, 并实地放样测量核实并改正。
注意:分割后增加的界址点号为不与其他点号混淆,
可从地籍图中最大的点号依次按循序编排。
宗地的分割
宗地的分割
增加的界址点
宗地号的变更
(2)图像配准
① TM、SPOT都分别几何校正到统一地图坐标系下。
② 首先对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全色图像进行几何精
校正,然后将TM图像与校正后SPOT 图像配准。 ③ 先将某一时相TM数据进行分景的几何精校正,插 值成高分辨率(10m),然后将其余卫星数据以景为单元 与其进行相对配准。
(3)跨带处理
1.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
恢复界址点、线。 精确测量界址点坐标。 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 宗地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活动的复核性调查。
2.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
3、地籍变更的前提条件
已完成了土地登记; 土地的权属发生变更; 改变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
4、变更发生的潜在原因
98年TM原始影像
98年TM纠正影像
99年融合影像
监测结
果报表
99年SPOT纠正影像
变异融合影像
内业判读变化图
动态遥感监测图
基本监测图分为:
1:25000~1:50000比例尺县级行政辖区范围的土地动态监
测图; 根据辖区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地(市)行政辖区范围的土地
利用动态监测图;
1:25000~1:50000比例尺城市辖区(主城区)范围的前、 后时相遥感影像图; 1:25000~1:50000比例尺城市辖区(主城区)范围的土地 利用动态监测图;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初始
地籍后,国家每年对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连续调
查、全面更新土地用地资料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监测。
一、变更调查的任务
1.基础延续: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延续
2.更新资料:是变更调查的核心任务
3.纠错改错:在实际使用或监察中发现错误、改正也是变更调 查的任务
全面开展以耕地变化、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扩展为重点的土
地动态监测。
遥感监测对象及目的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是对耕地以及建设
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客观的定期监测,检查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重点是核查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违法或涉嫌 违法用地的地区及其他特定目标等情况,进行快速的日常监测,为违法用 地查处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第六章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本章内容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和内容 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三、变更地籍调查 四、遥感动态监测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概述
地面塌陷
土地荒漠化
自然环境的演变: 如全球 变暖、海平面上升、植被演 替、自然灾害(荒漠化、崩 滑流等)等造成土地资源质 量下降和数量减少 。
三、变更涉及资料、文件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变更宗地及相临宗地的地籍档案;
变更宗地附近的地籍平面控制点资料;
变更宗地所在的基本地籍图;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变更地籍调查表等。
四、宗地的合并与分割
土地权属的变更,实质为宗地权属单位 的更替,核心是宗地的合并与分割。
合并前
合并后
五、变更调查程序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基础性调查一样,以县为单位进行。整 个变更调查过程可以划分为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基础变更调查和 从县到省乃至国家逐级统计汇总两部分。 基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的作业程序与基础性调查基本相同。
六、变更调查主要技术环节
1.发现变化对象 大多数地方采用二阶段作业方式,第一阶段将调查工作日常 化,第二阶段将调查发现工作集中化。 2.变更之判定 实地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种类和原因各式各样,对于发生 了变化需要做出一个判断,即所调查的变化是否属于变更调查 的对象。 3.变更单元 变更单元是一个图斑或者一群图斑,其内部发生变化且变化 是整体性的,是无法分割的,从形态上讲,变更单元外围是原有
中;
合并后不在具有界址点意义的界址点号,其编号应
该废除;
废除的界址点也应当在界址点坐标册中加以废除和
备注。
第四节 遥感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
用及其动态变化的一种方法。
国土资源部1999年9月29日颁布,10月30日实施《土地 利用动态监测规程》,目前国家正在建立以全国50万以上 人口城市为构架、以经济建设热点地区为重点的国家级监 测网络,以国家级监测网点为中心,构成省级监测网络,
变更调查最终以编制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即平衡表)
而告终。
第三节 变更地籍调查
一、概述 1、概念:
土地登记之后,凡土地的权属发生变更,或改 变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按照有关规定对地籍记 录进行的调查与测绘工作。
2、作用:
地籍调查成果的日常更新与维护。 保证地籍的时效性,生命力。
变更地籍调查的种类
1.数据获取
要求数据及资料来源连续、稳定;能满足监测的精度 要求;价格适中;易于获取。目前采用的主要数据源有 TM数据和SPOT数据。
传 感 器
波段 (um) 1
波长
分辨率
主要作用
0.45~0.52 蓝色
30m
沿岸水域制图、区别地表/植被 测量水质和正常植被的绿色反射 率 鉴别植物种类、人工建筑物和水 质 调查生物量、绘制水体边界
地籍内容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形要素和地籍要
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更新。
测绘手段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手段、方法以
及测量的规程不断地更新,相应的地籍记录,尤其是地 籍图,也随之改变。
社会发展:城市化等需要土地重新进行地籍测绘。 地籍日常更新:地产开发利用中土地的合并、分割。
5、变更地籍测量的条件
整宗地的用途或地类发生统一的变化,或整 宗地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以宗地为单位 发生变更,不涉及面积的变化时,则不必进 行变更测量。 一旦宗地的面积发生改变,如宗地的分割、 合并等,则需要重新进行地籍测量工作。
二、工作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地籍要素的变更调查 界址点的变更测量 面积量算 调查记录表、宗地图 换发土地证
( 3)权属的变迁:土地的交易、争议地的调整与解决、征地、土
地的开发与整理变化必然导致土地权属发生变化,如权属单位的合并、兼 并、分割造成的权属变化。 ( 4)行政境界调整:从发展区域经济和管理的需要出发,会作适
当的调整。
( 5)飞地,争议地的调整:飞地的解决(消除),必须通过变更调查 给予反映。 ( 6 )单位更名的变化:更名虽然不一定牵涉地类、面积、界线的 变动,但必须在变更调查中及时进行更正。
土地权属单元(宗地)合并方法
1. 确定合并后新的宗地的边界及界址点,抄录界址点号 (地籍图中的统一编号)及坐标; 2. 删除新宗地内部的界址点及其坐标; 3. 确认新宗地的相临宗地; 4. 计算面积,注意合并前各宗地的面积与新宗地的面积误 差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注意:删除的界址点号应进行记录。为防混乱应停止使用删除的点号。
三、变更调查的实施
(一)变更调查的作业程序 (二)变更调查的外业工作 (三)图件的变更 (四)数据变更及汇总 1.变更中的土地面积量算 2.台账变更及统计簿更新 3.年度地类变化平衡表的编制
四、变更调查的特点
1.不同:现状(更新)调查是一种普遍的性的调查,在此之前 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或很久以前进行过,通过这次调查建立起土 地资料档案,是一次基础性的调查;变更调查则是对已有土地资 料进行更新为目的的调查。 2.联系: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变更调查是进 一步的延续。开展变更调查是更新上一次调查成果,实现土地资 源数据的现势性、同步性的一项工作。
监测区 根据具体任务确定,原则上应不小于县级行政辖区。 监测原则 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图为基础,利用遥感图像的处理与
识别等技术,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变化信息。
基本监测图及比例尺 标注有关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征等要素的遥
感影像及动态遥感监测图等。成图比例尺一般在1:25000~1:50000之 间。
技术利用状况的信息持
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土地整理
违法占用耕地
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农业 结构调整、土地开发整理与复 垦、土地交易、违法用地等使 土地利用的类型、权属、利用 结构等发生了变化 。
土地开发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数量、利用状况变化特别是耕地资源状况
2
0.52~0.60 绿色
30m
3
0.63~0.69 红色
30m
TM
4
0.76~0.90 近红外
30m
5
1.55~1.75 短波红外
30m
测量植物含水、鉴别云和雪
测量作物热特性、绘制其他热分 布图 识别岩体、土壤类型和人工建筑
6
10.4~12.5 热红外 2.08~2.35 短波红 外
120m
7
30m
2、监测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目前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
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构成。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 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变更调查是指对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和
变更,更新、充实原有的相关资料,进而保持土地资料的现势
性。 遥感监测是指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 实施宏观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并做 出相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