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作者:武阳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对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意味着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以面对生活的挑战,而数学的应用离不开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思想方法。
鉴于此,新课改中培养数学建模素养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问题情境对于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建模素养
数学建模素养是指学生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并建立数学关系,构成数学模型,然后针对模型求解并验证模型解的全过程。
它是数学运用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人类解决自然、社会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数学核心素养将数学建模融入进了六大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形成建模素养呢?问题情境是培养建模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紧扣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将问题情境融入到建模素养教学之中,建立“情境——问题——建模”课堂,从而建立生活与数学的纽带,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一、创建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转化能力
数学转化能力是建模素养培养的基石,如果学生具备较强的转化能力,能将生动、直观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并从中建立数学关系,数学建模就基本完成了。
所以,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转化能力,奠定建模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转化能力呢?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生活现象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转化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我创建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转化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具体来说,首先,提供情境:证券交易规定股票交易价格每日涨跌幅均不得超過前一日收盘价的10%,当日涨幅达到10%
成为涨停,跌幅达到10%成为跌停。
某人所购买的股票先经历了一个涨停,后经历了一个跌停。
其次:提出问题:如果想要持有股票在资金上翻番,至少要等多少个交易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根据问题建立数量关系。
由于问题的引导,学生探究了生活语言中的数量关系,完成了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提高了数学转化能力。
由此可见,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转化能力,奠定建模素养培养的基础。
二、创建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建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