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摘要: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文学界无法跨越的高山。
他的眼光独到又深邃,他的思想先进,他的语言尖锐又发人深省。
追寻鲁迅的脚步,学习鲁迅的精神,使我们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又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认识。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探寻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诸如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从叙述模式,观鲁迅笔下国民的思想,以观20世纪初期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呐喊》;《彷徨》;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iOn the Narration Style in Luxun's Novel ofNahan and PanghuangAbstract: Luxun,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ti in the 20th. Nobody can reach the same height in literature but him, just because he has special and deep feeling, developed mind and his sharp words. By following his steps and learning his spirit, we can get a wid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By explor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is novels in Panghuang and Nahan, such as the style of lookers, eating people and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ose all styles we can see people’s mind in the literature,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Chinese’s appearance in the 20 centry.Key words: Nahan;Panghuang;mode of tourist;mode of killing and being killed;mode of returning首先,我要对我的指导老师某某和某某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给与我学术上的指导以及一直以来热情的鼓励。
他们耐心谨慎的看完我的论文稿并指出其错误。
所以,这篇论文的全部长处都是得益于我的指导老师。
当然,我深知此篇论文不免疏漏之处,对此,我有责任。
真诚的感谢某某学院的全体老师们,在大学里的那些有趣而又增进知识的课程让我受益颇丰。
从他们的渊博的知识,突出的技能及学术的造诣中,我所学到的对我未来事业与生活具有持续的重要性。
同样,也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在我大学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与信心。
最后,对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他们分担了我的焦虑,沮丧以及共同期待我在最后完成论文时的幸福与快乐。
作者:某某2011年4月30日导论 (1)1 看客模式 (1)1.1 看客的呈现方式与爱好 (1)1.1.1 看客的呈现方式 (1)1.1.2 看客的爱好 (1)1.2 鲁迅描写看客的原因 (2)1.3 分析鲁迅作品《示众》,剖析看客形象 (3)2 “吃”与“被吃”的模式 (5)2.1 看客和“吃”与“被吃”的关系 (5)2.2 环境吃人 (5)2.2..1 封建礼教吃人《狂人日记》 (5)2.2.2 儒释道吃人《祝福》 (7)2.3 学问吃人《孔乙己》 (11)3 还乡模式 (14)3.1 归乡的过客“我”... .... (14)3.2 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之二重故乡 (15)3.3 儿时美好的记忆《社戏》 (16)结语 (18)1 看客模式1.1 看客的呈现方式与爱好1.1.1呈现方式“看客”无疑是鲁迅小说中经典的人物,他们偶尔以个人方式呈现,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时常以集体的方式呈现,他们是一群人。
有时候他们是纯粹的观众,他们喜欢冷眼旁观,喜欢喝彩喜欢鼓掌。
有时候他们又像是群众演员,但他们永远只是配角,而主角,往往是作者心中的勇士,看客眼中的“逆反者”。
他们一边看,一边听,还一边说。
1.1.2 看客的爱好在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人们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犯人,游街,示众,杀头。
每每有斩首的片段,人们总是忘不了从十里之外赶过来,就怕错过这些“好戏”。
阿Q曾经也是一个爱看热闹的人,他进城看革命者被杀头,也跟着喝彩,回到未庄还得意的问那些乡下人,“你们看过杀头吗?”十分的自豪的语气,看过杀头,似乎是他人生颇具色彩,颇具意义的经历。
只是想不到自己也稀里糊涂的被杀头了,待到他走向刑场的时候,他醒悟了,这是绕倒法场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他惘惘的向左向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之中,却在路旁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吴妈。
看的人,不仅最后被看,还被杀了头。
稀里糊涂的阿Q,稀里糊涂的中国人。
1.2 鲁迅描写看客的原因为什么在鲁迅笔下会有那么多看客,鲁迅对这些看客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在鲁迅的回忆散文有一段写到: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片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右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少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生却特别听得刺耳。
刺激回到中国看,我看见那些先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是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日本学医无意中看的那一段视频,被杀头的有中国人,看杀头的也有中国人,大声叫好的还是有中国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中国人,鲁迅感到惋惜,大声叫好的中国人们,鲁迅感到痛惜,医治了身体又怎么样呢?神经不是一样还是麻木不仁吗?这也是鲁迅弃文从医的原因之一吧。
他要从精神的高度去拯救这群中国人。
那怎么才能从精神的高度呢?鲁迅正是通过他笔下的看客来治疗广大的中国看客。
1.3 分析鲁迅作品《示众》,剖析看客形象《示众》是鲁迅经典的小说之一。
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的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
《示众》也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去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去的鲈鱼”。
这些看客夸张扭曲的表情,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示众》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
而填充这些空间的,正是一层一层的看客。
作者一开始着力描写环境,火焰焰的太阳,酷热满和的空气,到处充满盛夏的威力。
许多狗都热得伸出舌头,老乌鸦也张着嘴喘气。
即使在这么炎热的环境下,人们依然可以很镇定的站在烈日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比肩接踵,还不断地想往前面挤。
应该说,每一篇小说都应该又一个思想明确的中心人物,可是,在这篇小说中,没有第一人物,只有无数看客,就连他们都不关注自己的思想,因此作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变成了一群没有思想的躯壳。
这群人,有不同的职业,车夫,小商贩,巡警,无论何时都不忘研究文字的迂腐的八股文人,老妈子,工人,农民,小学生。
作者没有细致着笔去刻画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中的某些人进行粗鲁的形象描写,他们只有男女老少的大致区别,和高矮胖瘦的大体类别。
可是,他们都固守一个动作,那就是看,当然,他们在看的时候,也免不了被别人看。
例如,秃头研究白背心的文字,白背心研究发亮的秃头,胖孩子也跟着研究起秃头来。
小说的整篇叙述也是在这群人的看与被看的二元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的看客心态正是通过这种二元结构得到艺术的显现。
但是对于这一群看客,作者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情感流露。
只是在外貌上,动作上,写尽了他们的丑态。
似乎在鲁迅笔下,最典型的中国人是看客,看客最典型的形象是无知,爱热闹,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没有同情心,甚至可以抛弃民族意识,他们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只是愚昧的好奇。
2“吃”和“被吃”模式2.1看客与“吃”和“被吃”的关系“吃”与“被吃”,无疑是鲁迅小说最深刻的思想主题。
鲁迅想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改变国民麻木不仁的情深状态。
一方面,他们又是弱者,可是无知的他们只知道欺负更弱者或者谄媚他们眼中的强者。
他们被时代的大毒瘤蚕食,最后成为那个时代的陪葬品。
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扮演看客的角色,要么看更勇敢的人,要么就是看更懦弱的人,对于勇敢的人,他们不会仰望,看客只会不屑一顾,更不会理解他们的行为。
对于懦弱者,看客又是高高在上,俯看懦弱者被戏谑刁难后的丑态,只是他们不知,此刻,拍掌叫好的看客,他们的丑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不得不说,看客既是配角,也是帮凶,很多时候,主人公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被慢慢的吃掉。
2.2 环境吃人2.2.1 封建礼教吃人——《狂人日记》最早提出礼教吃人的不是鲁迅,而是被胡适称为是吴虞。
1919年11月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六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主题做出了精辟的揭示。
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1]他直接把礼教和吃人画上了等号。
到底是什么样的礼教才能造就吃人的局面呢?我苦思不得其解。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
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为什么是仔细找了半天,狂人才在字缝里面才找出“吃人”这两个字呢?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了之四》中提到,中国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查小底细来。
正如透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2]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就是礼教虚伪的面具。
这是鲁迅对封建思想的定义,也是他对中国社会多年思考得出的结论。
作品借狂人的眼睛,观察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可他们那个时候的脸上,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3】他们不但没有反抗吃人的人,反而也要吃人。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狂人的哥哥)起头;要劝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