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中的呐喊
刘东晓
摘要:
《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
创作背景:
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
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
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孔乙己》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摸,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在孔乙己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淳朴善良,亦有读书人的古板迂腐,这是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结果,鲁迅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3、“‘尔础高老夫子’?谁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黄三一看完,就性急地问。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
然而黄三只会打牌,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
他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
高老夫子其实是假道学、伪君子,他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形象分析:
通过上述的三个人物,我们可以将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特征大体上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以《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代表,以及《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以《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为代表,以及《肥皂》中的四铭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代表,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作品意义:
从鲁迅有了“立人思想”的时候起,他就特别地关注知识分子,他希望知识分子觉醒起来,自觉地承担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的地位。
鲁迅认真地分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他明白了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批判了造成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封建制度。
鲁迅从来不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将知识分子的这些弱性与缺点一丝不苟地剥给人们看。
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他对知识分子的批评,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自身的弱性,以便更好地担当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时代意义:
有人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只能作为时代的留影让我们来品读了,其实不然。
现在的知识分子与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虽然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基础之上,但在精
神和对生活的态度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好吃懒做,对生活缺乏信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还大有人在。
而在鲁迅的文中,即使是落后的知识分子,也有闪光的地方,如孔乙己虽然麻木不仁却有着善良的本性;吕纬甫虽然走上了失败道路,他们在梦想开始的时候却积极进取。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借鉴他们的优点,遗弃他们的缺点,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结束语: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青年时代办《新生》杂志失败后,陷入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了,明白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看见自己”,正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开拓出了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正确起点。
这些作品正是对中国人人性反思和向黑暗反抗的结晶。
总之,一个明白人!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周围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使自己从“本能的人”提升为“自觉的人”、清醒的人、“真的人”!这也正是鲁迅的信仰与理想,也便是“彷徨中的呐喊”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中国华侨出版社《鲁迅全集》
百度百科:“《彷徨》,《呐喊》”
杜一白:《论鲁迅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