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核与认证概述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
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
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
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
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是不言而喻。
一、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要求。
1、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3、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
4、“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重要的作用。
达不到这一要求,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老师。
5、教师专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链接。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范围未解决的难题。
没有强制性教师专业标准是主要原因。
为此美
国成立专业教学标准化委员会,开展教师资格认证。
(2)认证依据的5个核心命题:对学生、学习负责;熟悉学科与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学生学习;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
(3)合格教师10种能力(美NCTAF):
对教授学科有深入理解;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理解;在帮助学生学习上展现教学技能;能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利用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诊断并作反应能将现代技术整合到课程中,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能与同事、家长、社区成员、其他教育者协作改进学生的学习;反思教学实践,以便改进教学;在学科内容和教学思想方面不断进步;对学生慢慢灌输学习热情。
(4)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国家或地区的统一培训、考试,还包括在校内的实践、科研,以上内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教师发展经典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经验来自实践;
反思就是科研;
支撑环境是学校(校本培训+网络化);
激励机制是评价(评价基础是档案);
时间跨度是整个职业生涯(终身教育)。
(二)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
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三)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要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四)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
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
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教育技术教材(初级版)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当前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作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正本清源,予以纠正。
1、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的区别。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目标的区别。
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内容体系的区别。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其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作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而且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应用去验证,还可以通过其他领域的应用去验证)。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
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种有形的物化技术,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有形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
本质上的不同。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育信息化(CELTS)标准的关系。
CELTS包括:学习环境类标准:平台与媒体标准组谱、企业接口等;
学习资源类标准: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等;
学习者类标准:学习者模型,学生身份标识等;
教育管理类标准:网络课程评价、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标准等。
结论:能力标准是人的标准,是素质的标准。
CELTS标准是接口标准,用于网络教育,解决数据交换,是用标准化的办法保障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
二、国外教育技术标准的相关材料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
该标准由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制定。
1、主要从6个方面去规定教师的教育技术行为:
技术的操作和概念;学习环境与过程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学习与课程;评价与评估;教学效率和专业实践;社会、道德、法律及人文问题。
2、教师能力特征描述的4个阶段(差异体现在技术应用的程度)。
一般准备、专业培养、学生实习、新教师第一年教学效率和专业实践。
A.使用技术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B.基于不断地评价和反思专业实践,在支持学生学习方面作出合理地决策;
C.应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D.使用技术与同侪、学生家长和社区交流与合作,以丰富学生的学习。
(二)美国国家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A)
1、主要从6个方面去规定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行为:
领导与决策、工作领域、工作效率、管理系统运作、评估与审核、与社会、法制与道德有关的问题
2、能力特征描述针对的3种人(差异在推动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
中小学校长、地区项目主管、教育总监。
(三)英国NOF的ICT国家课程纲要
《英格兰国家课程纲要:信息通讯技术》基本内容:
1、 ICT的使用与实现教学目标间的关系;
2、应用ICT进行教学活动和资源的设计、管理与评价;
3、教师需要掌握的ICT技术、特点和ICT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等内容;
4、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健康、安全、法律和伦理问题;
5、运用ICT促进职业发展的能力。
(四)英国教师标准框架(TEACHERS’STANDARDSFRAMEWORK)英国教师网制定。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种的8个阶段:
开始阶段、入门阶段、学科带头人、合格教师、班主任、特级教师、教育巡视员、教育协调员。
标准从10个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技术行为:
知识与理解、计划与设定期望、教学与管理、评价与评估、学生成就、与学生家长和更大团体的交流、个人绩效管理与发展、管理与开发人员和其他人员、资源管理、领导策略。
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内容(414N)简介
(一)意识与态度。
1、重要性认识:教育信息化、专业素质、教学过程;
2、应用意识:整合课程、丰富资源、关注新技术;
3、评价与反思:资源、过程、效果效率;
4、终身学习: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实现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