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论坛20120922CCTV 《新闻调查》“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专题节目文字实录CCTV2012年9月22日《新闻调查》,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即将播出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
四辆超载火车就能压倒桥梁吗?哈尔滨倒桥事件引来强烈质疑。
哈尔滨市市民:怎么可能啊。
潘雪峰:这个根本不可能的事。
王晓清:公众看来这个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和常识。
郭伟:靠常识来评价一个桥肯定不准确。
解说:施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悲剧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晓清:是一起可以避免的事故吗?刘星明:是可以避免的。
王晓清(记者):这块121米长,9米宽的桥面,本来是一座公路立交桥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它却坠落到了地面上,这里是广受关注的哈尔滨桥梁事故的现场。
事故的发生是在8月24号的凌晨5点多,当时和这块桥面一起对坠落的还有四辆大货车,车上的8个人3死5伤。
随后,哈尔滨当地有专家发表意见,认为是超载导致了这起事故。
这个说法引来了公众的强烈质疑,这座桥通车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难道四辆超载的大货车就会让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承受不住吗?工程质量还有设计会不会存在问题,究竟什么原因让这座桥倒下?我们来到哈尔滨进行调查。
解说: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多家媒体以“阳明滩大桥垮塌”为题进行了报道,由于阳明滩大桥是2011年刚竣工的跨松花江大桥,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其实事故发生地并非阳明滩大桥,而是距离大桥南端3.5公里的一处市政道路桥梁,是三环路群力高架桥的一条右侧匝道桥。
由于群力高架桥担负着衔接阳明滩大桥和城市多条主干道的功能,因此也被成为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
立项文件显示,三环路和阳明滩大桥是两个独立的项目,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并不相同。
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组织了当地专家组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其中有专家表示,初步认为超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当时四辆火车正好同时集中在这块桥面上,而且都在右侧行驶,压得整块桥板侧翻,公众普遍对此难以信服。
当事车辆的驾驶员和家属也表示无法接受。
潘雪峰(2号车随车家属):超也好,没超也好,能把桥压塌了。
潘景和(2号车家属):是超载的问题还是桥的问题,我可以肯定地讲,桥指定有问题。
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c n桥头堡论坛 解说:8月25日,哈尔滨市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已请国家住建部推荐7位国家级专家组成调查组,全面勘察桥的质量、设计。
公众和媒体等待调查结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供各种质疑。
一位网友贴出了一组去年的照片,拍摄的恰好是出事的这段匝道桥,那时桥刚刚竣工,这位网友看到桥体上有裂缝,还有破损,怀疑质量有问题,所以拍下了照片,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王晓清:有几张照片今天想请您看一下,就是大桥出问题的这个段落,刚竣工的时候,正好有一个网友在现场拍的。
从这些照片来看,他怀疑工程质量有一些问题。
刘国生(项目技术负责人):像这几个非常规则的缝隙,这个都是特意设计在那儿的伸缩缝,桥梁在气候的变化中,它要热胀冷缩,一定要留伸缩缝,像这种因为它是贴外面的,它会掉一下,都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就像我们装修的时候,有时候露一点皮,我们将来补一补,这都很正常的。
解说:事故发生后有媒体报道,在桥体里看到了编织袋,泡沫等材料,露出来的钢筋有些非常细,而且没有按规定绑扎,据此质疑建桥单位有偷工减料的嫌疑。
在事故现场,我们看到这些情形确实存在。
王晓清:这是倒下来的这块桥板的侧面,那在它的侧面我们看到,露出来的钢筋粗细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粗,例如这个,还有的看起来非常的细。
在它的侧面,还露出来有像编织袋一样的东西,那这个看起来蓝色的像是塑料,这个地方用的材料是泡沫板,那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解说:而施工单位则表示,这是建桥的正常材料和方法。
刘国生:泡沫板,我们叫苯板,用这几公分的苯板来填塞这个缝,伸缩缝,工艺要求这个缝不能进混凝土的,必须要保留这个缝才有伸缩量,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做这个缝的材料。
王晓清:那他们说的那个类似编织袋的材料是怎么回事儿? 刘国生:我接着说编织袋,这个缝用苯板填塞以后,和梁之间会有一些小缝隙,那我们这个小缝隙就把一般的柔性材料,像编织袋,土工布把它裁成条,把那小缝隙都塞上,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落到那个缝里边。
解说:施工方解释,桥梁每过一段就需要留一个伸缩缝,泡沫板和其他柔性材料用在这个部位,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进入伸缩缝,是建桥通用的方法。
至于钢筋,桥梁按设计本来用到多种规格钢筋,粗细各不相同。
多数钢筋是采用点焊法来连接,这种工艺效果要好于绑扎。
刘国生:我不好说其他的,施工这一块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解说:很多公众都怀疑桥的工程质量,但是在土木论坛,桥头堡论坛等专业论坛上,我们发现桥梁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为,从桥面和桥墩的完整程度看,应该不是质量问题,他们主要讨论的是这座桥的独柱墩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正是抗横向倾覆能力弱。
倾覆的这段匝道桥下部结构采用四根独柱墩支撑,上部结构为钢、混凝土叠合梁,放置在独柱墩上面,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 .c n桥头堡论坛两端的独柱墩为带盖梁的设计,盖梁是受力结构以,防滑墙则是为了防止地震中梁体横向甩出,盖梁上方是两个支座,在受力结构中起弹性缓冲的作用,中间的两根独柱墩则没有盖梁,在墩柱和桥面之间直接设立一个单支座,只要在设计值范围内,平衡就不会被破坏,桥面的载重传递给支座支座传递给盖梁,盖梁传递给墩柱,最终传入地下。
独柱墩设计的优势是外形美观,节约桥下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城市立交桥中,但它和双柱乃至多柱设计相比,抗侧倾能力较弱,如果一侧载重超过设计值,就有可能失去平等,发生倾覆。
这座桥的设计单位是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他们表示选择独柱墩也是为了节省空间和美观,并专门聘请了上海的团队来设计,主设计师孙东超认为,只要达到国家标准,就可以选择这种设计。
孙东超(道路桥梁高级工程师):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的。
王晓清:在单向偏载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极限值是多少?孙东超:能够达到197吨以上没有问题的,国家规范只要求我做到164,已经比规范超出了一定的富于。
王晓清:如果说你的设计真的达到了国家规范,为什么这次还会出这样的问题呢? 孙东超:它考虑极限也只是适当地考虑,并不是说无穷大的极限状况全部考虑的。
王晓清:仅仅是四辆车,这能算是一个极限状况吗? 孙东超:实际上测算下来有485.2吨,不是四辆正常的车。
解说:哈尔滨市建委表示,去年在验收桥梁时专门进行了成桥荷载实验,当时开上去了总重210吨的货车,单侧行驶,桥也没出问题。
他们认为这是就是遇上了太严重的超载。
郭伟(总工程师):485吨还不出问题,我想任何一个桥梁都不敢保证。
王晓清:但是在很多的公众看来,这个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和常识,因为毕竟只有四辆货车。
郭伟:有桥梁专业知识的人,他完全具备这种常识,但是有常识的人,他完全不具备这种专业知识,应该说你靠常识来评价一个桥,这个肯定不准确。
解说: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号车车货总重18.2吨,超载2.82吨,严重超载的主要是后三辆车,按规定,每辆车总重不能超过55吨,但2号车实际重153.29吨,3号车163.59吨,4号车149.68吨,都超载300%左右,四辆车加起来共485.18吨。
交警部门从三辆货车的拉货点调取了出厂小票,上面显示的重量和事故后称重数据基本一致。
这些车辆按正常设计,应该无法承受超出规定几倍的重量,但这三辆车都经过改装,最长的加长了3米。
王晓清:原来的长度是13米。
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c n桥头堡论坛 李军:现在是16米,你看这不是16米吗?王晓清:看一下,16米,加长了3米,还有其他的改装吗?李军:还有钢板弹簧。
王晓清:哪个是?这个就是钢板弹簧。
李军:这个它一共是分三个,看看前面,一对、两对、三对,一共加了是18片。
王晓清:不加片数承不起这么多货是吧。
李军:是啊。
解说:司机和家属现在对超载的事实并不否认,但他们认为桥本身也有问题。
刘国东(4号车驾驶员):这一路上大桥小桥要经过多少座,为啥别的桥梁没出现这问题。
王晓清:他们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我走其他的桥不出问题,我走这座桥就出问题? 郭伟:你怎么走的,是不是在这种最不利的荷载的情况下,和走到哪个桥没关系,你只要出现了这种最危险的,最不利的,这种荷载组合,那它就肯定要发生事故。
解说:官方称当时四辆车都集中在右侧,是对独墩桥最不利的,但有家属告诉媒体,车辆是在中间行使,官方说都在右边,究竟有什么依据?交警部门介绍,这是通过现场痕迹判断的。
李军(哈尔滨市交通警察支队副支队长):证明了它整个的运行轨迹。
王晓清:这个是左车轮,这个是右车轮。
李军:整个都在这右侧。
解说:为什么这三辆车行驶中会留下显眼的白色痕迹?交警对此做了解释。
李军:它加装的水箱的喷管,直接喷到它这个刹车钢板的外边,上坡了,或者一踩刹车了,热了以后它这这块就喷水了,降温了,桥面上就留了整个轮胎的印。
王晓清:应该是有一条水印。
李军:水印,桥倾覆的过程当中,它拉的石灰石就散落了,白灰粉就粘到了桥面上,在桥面上留了一个运行轨迹。
解说:但是,不少人认为,即便这样应该也不至于压倒桥梁。
有网友拿北京立交桥举例,它们也时常单向堵得满满的,为什么就没出问题呢?王晓清:高架立交桥一侧堵满车的时候,但是它没有出现问题。
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 .c n桥头堡论坛 郭伟:发生堵车,最常见的是这种家庭轿车,家庭轿车一台车连人的重量也就是在2吨左右,这个桥梁一共120米长,摆一层的话可以摆24辆,才48吨。
从长度看120米,一辆接一辆摆,24辆,但是现在485吨,相当于10层,就是把家庭轿车排起来10层,这个和设计的规范差得太大,它和堵车的情况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解说:也有人质疑,南京长江大桥竣工时,曾调来百辆坦克检验,古老的赵州桥屹立一千多年不倒,这做刚通车不到一年的桥,为什么却承受不住四辆货车。
王晓清:有人就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时候,曾经开来百辆坦克经过这个桥面。
郭伟:大家直观上可能以为坦克就是最重,不一定啊,这种重载车不一定比你的坦克要轻,坦克走之间有没有间距,超没超出它设计荷载的标准,它如果超出了,那它也存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王晓清:说到这个桥的使用的年限不到一年,很多人也会感叹,说很多的大桥修了多少年,仍然是很坚固。
郭伟:发生事故实际和桥梁的年限,使用年限没有关系,你这个桥梁使用一年也好,使用十年也好,你什么时候超出了它的设计荷载标准,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