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主讲:杨尚艳
猩红热是由A组和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卸。
少数病人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分为普通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4个类型,以普通型最多见。
本病目前重症者较少见,死亡率以下降到1%以下。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
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本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偶尔经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多见,特别易发生于托幼单位及学校。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合而成。
链球菌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侵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在病程第2-3周,少数病人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等组织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护理评估】
1、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仔细询问所处环境中是否有类似病例出现,10日内是否有与猩红热病人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
2、评估病人体温的变化,注意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等。
本病病人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中毒症状。
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消长相一致。
自然病程约1周。
3、评估病人咽部、扁桃体及腭部是否有充血并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
脓毒型病人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
4、评估出疹情况及伴随症状猩红热常在发热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
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制退色,伴有痒感。
部分病人可见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粟粒疹”。
严重的出现出血性皮疹。
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线状疹”,又称pastia线。
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口周苍白圈”。
多数情况下,猩红热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日退尽,但重者可持续1周左右。
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则脱屑越明显多呈片状脱皮,手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甚至呈手套、袜套状。
面部虽无皮疹,但可有糠屑样脱皮。
5、评估病人舌的大小、形状、颜色猩红热病人在发疹的同时常出现舌乳头肿胀,舌被白苔,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之外,程“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突起,称“杨梅舌”。
6、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2)尿液: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3)血清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图片进行快速诊断。
(4)病原学检查:可用咽拭子或其他病灶的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本病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对中毒型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时,给以相应治疗。
【常见护理问题】①皮肤完整性受损。
②体温过高。
③疼痛:咽痛。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呼吸道隔离病人至咽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日),避免探视。
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
收病人时应按入院先后进行隔离。
咽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一般护理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人应绝对卧床2-3周。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3-4次/日,清除鼻腔分泌物,咽痛明显者可用硼酸液或氯已定(洗必泰)漱口,口含溶菌酶片。
3、饮食护理发热期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嘱病人多饮水,保证足够入量。
4、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②观察皮疹情况:皮疹出现的时间、形态、种类;出疹的顺序、分布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局部皮疹有无疼痛、瘙痒、脱屑、破溃或感染。
③观察有无咽痛症状及咽部分泌物变化,局部充血是否缓解。
④在病程第2-3周,应注意每周检查尿常规,及时发现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5、症状护理
(1)发热的护理发热时卧床休息,室内经常通风换气,避免衣服过厚而阻碍散热,若有寒战应保暖。
摄取足够的液体和热量。
(2)皮疹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如果抓破还会继发感染,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乙醇。
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
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破,嘱病人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6、用药护理应用青霉素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过敏反应。
7、心理护理告知病人和家属本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常见并发症及预后,皮疹消退后不会留有色素沉着,使他们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健康教育进行本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若儿童机构发现猩红热病人时,应严密观察接触者(包括儿童及工作人员),认真进行晨间检查,有条件可作咽拭子培养。
对可疑猩红热、咽峡部病人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本病流行时,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
轻型病人可在家中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应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及疗程、发热及皮疹的护理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