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难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1.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对邓稼先和杨振宁都不陌生了。

那么谁来给咱们介绍介绍邓稼先和杨振宁呢?(生介绍完后,出示PPT1)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邓稼先。

看看在50年的挚友杨振宁的笔下的邓稼先是怎样的人?2.背景说明。

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3.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 殷红yān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1、这篇人物传记就像是一个人的整体,有血有肉,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剖,看看这些血肉分别包含了哪些营养(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PPT2第一部分: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苦难历史背景中推出杰出贡献者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略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及所作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在与奥本海默对比的过程中,突出邓稼先优秀的的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独立完成时,为祖国,为邓稼先感到由衷的骄傲。

第五部分:邓稼先肩负重任,坚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不怕牺牲,为祖国献身。

第六部分:从挚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充满深情的高度评价。

2、人的身体都有着脉络,将身体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六血肉个之间究竟有着什么脉络、联系呢?PPT3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相当于是个帽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而第三部分主要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对第二部分的延伸和扩展。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也看做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了邓稼先在极恶劣的环境下的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将第二部分的内容具体化了。

而第六部分,显而易见,是对全文的升华和总结。

3、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每部分都有着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就合作探索,解决老师布置的几个重点难题。

(一)第一部分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写了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表现了邓稼先是对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历史转变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突出了邓稼先对于祖国有着非比寻常的贡献。

(二)第二部分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非凡贡献没有做详细的介绍?1:作者是大科学家,而写的邓稼先也是位功勋卓著的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应写的大气,着眼于宏观,比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性格、品质等,而不是具体的小的细节。

2:作者和邓稼先相知相识了50年,50年里的事情怎么会是一篇传记能写得完的?所以这篇文章从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的这个角度写,势必不会着力介绍细节。

3:作者和邓稼先虽然有着50年的友谊,但是两人分隔大洋两岸已经20余年,对邓稼先的具体情况可能不是很了解。

(三)第三部分1、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着写?1:对照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怎么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是指邓稼先和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不同,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2: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品质。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又该怎么理解呢?1:中国共产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2:邓稼先没有一点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期间,邓稼先能说服两派一起努力,说服了工宣队和军宣队。

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四)第四部分作者究竟是为了祖国而骄傲还是为邓稼先而骄傲?这句朴实的话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激动和颤抖,饱含深情。

既是对祖国的自豪,又是对朋友的骄傲。

(五)第五部分1、《古战场文》是什么意思?能否背诵?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畜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为什么要引用《古战场文》呢?渲染了古罗布泊的荒芜的气氛,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

这一部分中作者两次猜测,是为了什么?1: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恶劣和责任巨大。

2: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有着深厚的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一手五四时代的歌?可以换成其他的歌吗?1:把邓稼先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将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民族荣辱联系在一起。

2: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和赤诚的爱国热情以及奉献精神。

3: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中国奇丈夫。

(六)第六部分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1:为中国的兴荣、为民族的繁荣奉献自己的一生就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是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决定的,所以,邓稼先再次选择的话,还会这么走。

2: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写作特色1、这篇课文的句式有的整齐,有的长短交错。

我们来找找看。

句式排列整齐,容易造成一股气势,朗朗上口。

句式交错,有一种特殊的美。

长句表达严密复杂的意思,短句活泼、节奏快。

2……五、总结全文感情提升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你将怎么做?2、我们可以用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来概括邓稼先,是什么?(永恒的骄傲)寄语:邓稼先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朋友的、妻子的乃至祖国的永恒的骄傲,我们永远都会记得他的伟岸的形象。

那么你呢?你又是谁的骄傲呢?同学们就像颜色清淡的小玫瑰在祖国的滋养下慢慢变得红润起来,经过几年,成熟起来,成为娇艳绚丽的玫瑰为祖国增光添彩,成为与祖国紧密联系的一份子,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贡献。

希望大家都能做个对祖国负责的人,成为祖国的骄傲!初一语文:马玉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