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6-2015)
壹、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满意和医院发展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壹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拓宽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壹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目前我院面临规模小,人才匮乏,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不足,生存发展难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医院的生存发展问题,为振兴定陶中医事业,结合我院实际及二级中医院评审标准特制定我院中长期发展十年规划。
于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加强医院科学管理,扩大医院规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开发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五年内完成医院的生存问题,于后五年将医院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标准化、现代化县级中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三、重点工作
(壹)、加强规范化管理建设,努力创建标准化县级中医院。
学习现代管理理念,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着手,加强以规范化为目标的内涵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实施医疗技术、服务质量、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化管理。
完善院科俩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开展现代管理知识培训,强化院领导班子、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二级负责人的管理意识、管理责任,提高各级管理水平。
以狠抓医疗护理质量,强化质量管理为核心,不断完善各种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加强质量督查力度,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于规划期内各项工作达到标准化县级中医院要求。
(二)、加强医院规模基础建设,增强医院服务能力。
1、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国家、省、市、县有关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
发挥中医优势,加大基础建设,增加业务用房,改善就诊环境,膨胀医院规模,于县委政府和卫生局的支持下,2006年至2010年于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现有业务用房的功能,扩大病房用房,合且科室设置,重点突出内、外、妇、中医、骨伤、肛肠、针灸推拿、口腔、眼科等临床科室,健全医技科室,实现医院正常运转。
2011年至2015年,中医院要实现新址搬迁工作。
2、医疗设备更新、投入:于规划期内,计划投入500万-1000万人民币,添置大型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胃肠X光机、DR、C臂、CT、急救设备、层流手术室设备等医疗设备,以满足临床需要,提高诊疗水平。
3、增加病床数:开放病床达到200张
4、职工总人数:达到180-200人,重点要引进中医方面人才,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做到人员结构配备优化合理,比例达到标准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5、固定资产总值:争取于规划期末,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00万元
6、业务收入平均年递增率15%-20%,前五年基本解决生存吃饭问题,业务收入达到700万元,到规划期末达到1500-2000万元。
(三)、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逐步改变我院西医技术比例过大,中医药使用比例较小的倒挂问题,解决目前中医院姓西的问题,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大中医药于临床上的使用,特别是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每年要以50%的比率增加,住院病历要逐渐中医化。
所有临床人员均要接受中医知识的培训,能够自学,能够成教学习,但必须接受医院内部培训,护理要于护理服务中自觉使用中医护理知识,体现中医特色。
2.政策上,对使用中医药的科室和个人予以奖励,于制定量化核算方案时要增加中医技术价值体现的权重比例。
3、加强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建设,坚持以“专科特色为龙头,提高整体功能,促进综合发展”的办院方向,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专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着力加强中医治疗糖尿病、肝病、肛肠
病等重点专病专科建设,争取利用10年时间,使之成为县中医院的拳头科室。
于加强专科建设的同时,带动其他专科发展,全面促进内、外、妇、急诊等各科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督促各科室培植特色优势病种,开展特色治疗项目,特别是于确定专病种的治疗优势上下功夫,争取10年内,使我院的中风康复专科、椎间盘突出专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碎石科具有壹定的规模。
形成科有优势,人有专长的良好局面。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医院的整体功能,促进医院的全面综合发展。
4、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于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中医类别医师的中药技术人员于同类人员的比例要逐步达到70%的要求。
5、充分发挥中医院于全县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全县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预防保健中心。
为此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仍要积极配合卫生局有关业务科室加强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等中医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
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使其于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加强中医药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预防工作上的参和能力。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积极改善急诊急救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急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急救能力;提高中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
鼓励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中
医人员应掌握中西医感染医学、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壹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胃肠肝病、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梯队,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每年引进3-5名本科之上学历毕业生,充实人才队伍;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进壹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开展“三基三严”全员培训,制定且落实“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依照《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规范,对医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充实知识构成。
大力开展院内继续教育,技术学习、业务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派员参加市之上的各种专业医学会、医疗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研讨等以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创新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准学科、分期分批地选调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到省之上医疗机构进修深造。
每年送培不少于5人,努力为我院培养壹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为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和向导,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内于动力,是创建名院的重要内容,她体现着办院方向,管理方式,服务理念,人文精神等,体现医院的形象。
我们要于
规划期内,加大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体现中医特色,于建筑,标志,宣传等方面有别于西医医院,彻底改变“见不见中医的人,听不见中医的声,闻不见中医的味”的局面。
四、政策和措施
(壹)、深入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即体现中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广泛开展义诊,送医药、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以创造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行业。
强化医院管理,整顿服务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抵制和认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当交易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风建设,行业纪律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见病难、见病贵的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见病难、见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医疗惠民工程的有关规定盒对贫困群体的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成本核算和病床使用门诊数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考核、评议的办法,使科室收入、医生收入和开单多少及处方量不发生直接关系;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对住院病人实行“壹日清单”,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
阳性率实施监控考核,认真落实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检验结果互认;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规划运行和实施、考核。
本着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其中难度较大的规划任务,要组织力量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量化指标于注重完成数量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定性指标要努力做到以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使我院的医疗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进壹步提升,社会和群众的综合满意度进壹步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明显发挥,医院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