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基本职能
本章要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起始阶段的“本真教育”在经过漫长的“异化教育”阶段之后,今天正向“复归本性”的阶段过度,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个过渡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
素质教育畅通无阻以住教育的辩证扬弃,既包容着以往教育的合理因素,也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章拟对素质教育内涵、特点、基本职能以及灵魂、重点等作出阐述,旨在为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依据。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缘起和本质
一、素质教育的缘起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1.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
2.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教育自身发展或曰“自己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即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或“非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个活生生的个人。
“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的人。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
第一,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第二,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二、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
(权利,机会,结果平等)
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仅仅作伦理要求的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又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全面地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
三、突出主体精神
主体是指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即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
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
(意味着:第一,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
在学生主动需要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直接目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应该允许学生怀疑、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提出反面意见;第三,学生的主体精神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中,也体现在管理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中)
素质教育是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不仅肯定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且强调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应作为主体积
极参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四、关注终身发展
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性特征(人总受历史影响、年龄影响和非规范事件影响),是基于对素质发展的新认识。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特征,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基础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视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并非指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它冲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包含了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教育过程的发展性等丰富内涵。
(纵、横)
第三节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素质教育职能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范围和内容的期待)
一、促进个体自然成长
素质教育促进个体自然成长的职能,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适应受教育者的天性
2.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二、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依赖于以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对个体的“加工”和“塑造”,使其获得遗传素质中所没有的新的积淀、新的本性、新的特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
(实现:社会教化——传授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培养社会角色意识;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
化)
三、促进个性发展
从促进人类自身丰富、进化的高度认识促进个性发展的意义。
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的潜能开发的过程也渗透着社会化的因素。
另外,人的社会化与个性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第四节素质教育的灵魂和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灵魂
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①德育具有全面发展个性品德的功能。
②德育具有促进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
③德育具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满足的本体功能。
二、素质教育的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因为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抓住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矛盾。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具有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本体价值,同时具有现实的适应国力竞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利价值。
素质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需要对创新与创新精神、实践与实践能力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个体的创造性是激发出来的:宽容精神;应开展自主性实践活动;注意处理好若干关系;系统工程,协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