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
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综合素质之学生观备考攻略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学生观是每年必考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需要广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能够运用学生观来分析材料。
下面具体就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用爱去浇灌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内容如下: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用教师的意志去替代学生的想法,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单方面为教学的中心,是与学生观相违背的。
(1)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知识。
(2)教师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需要自己头脑的内化和吸收才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负责。
古代科技1.蚕丝技术:(1)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商贸路线,运送货物以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其基本干道。
西汉以长安(东汉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2)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
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青铜和铸铁技术:夏商周时期,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青铜鼎是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术。
3.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和郑国渠(郑国)。
4.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堪称中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宋应星《天工开物》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医学:春秋战国:扁鹊《难经》,创立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职业理念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职业理念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包括三个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通常是以一道材料分析,和八道单选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其中单选出题难度不会太高,材料回答起来相对较难。
在这里中公讲师将带领大家梳理这个部分的学生观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掌握。
新课改的学生观的内容包括:(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五条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材料题很少会涉及这部分的内容。
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意思是学生他有发展的潜力,所以即使他现在可能暂时落后,之后也能够赶超回来。
最后,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意思是学生还没有发展完全。
所以在这个阶段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这点从而原谅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的意思是作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要认识到学生也有情感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能只管学生飞的高不高而不管学生飞的累不累。
其次,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的意思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要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比如说,学生语文和英语好,数学不好。
那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语文、英语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上,提高数学的成绩。
最后,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强调的是老师不能拿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学生的想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首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意思就是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说的是老师应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学生给教师提意见时,老师应该虚心的接受并采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最后,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个部分在材料分析题里很少会涉及到,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既享受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成绩优良的学生是好学生B.学生在教师中处于从属的地位C.成绩差的学生也可能获得成功D.头脑笨的学生怎么教都教不好【答案】C。
解析: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成绩差的学生也可能获得成功。
故本题选C。
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
A选项,新课改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只有成绩好不能认为就是好学生。
B选项,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2.晓光多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方老师劝说道:“特长需要保持,可是只有打好文化基础,你才能在音乐道路上走的更远。
”方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发展特长B.不合理,违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C.合理,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平均发展D.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答案】D。
解析:方老师的做法正确,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D。
AC两项错误,兼顾了学生均衡发展。
C选项,平均发展错误。
学生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特别重要的内容,甚至也是案例分析的出题点,所以要格外重视。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进行备考指导。
学生观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发)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规律。
这要求教师要遵循规律教导学生。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所以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用旧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
知道学生是有由坏变好的可能性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同时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独)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一样的,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存在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导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与成人是不一样,有差别的。
所以,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学生,以防阻碍学生的想象力。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独)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图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