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涉[1] 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它与生物化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物动力学、药物治疗学等有密切关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但生物药剂学作为药剂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的是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它与药理学、生物化学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区别。
它既不像药理学那样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也不像生物化学那样把药物如何参加机体复杂的生化过程作为中心内容。
生物药剂学[1] 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生物药剂学[1]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剂型因素的研究。
研究药物剂型因素和药效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剂型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概念,还包括跟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粒径、晶型、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等)、制剂处方(原料、辅料、附加剂的性质及用量)、制备工艺(操作条件)以及处方中药物配伍及体内相互作用等。
(2)生物因素的研究。
研究机体的生物因素(年龄、生物种族、性别、遗传、生理及病理条件等)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体内吸收机理等的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理对药效的影响,保证制剂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有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一)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属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
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5.遗传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溶解,分解,经消化道吸收,主要是小肠,进入肝肠循环,肝脏首过消除,进入血液到达病灶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①新药的合成与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②新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③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用生物药剂学进行评价;④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研究动物和人体的药动学行为;⑤新药上市后的变更,需要用生物药剂学进行评估。
二、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选择题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正确答案:ACDE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D药物的多晶体E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正确答案:ABC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正确答案:AC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正确答案:A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正确答案:A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E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 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D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正确答案:A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正确答案:D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名词解释1、吸收: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时间)主动转运3.主动转运:生物体内一些必要的物质,如K+、Na+、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称~。
4.易化扩散(促进扩散):由于人们不能用溶解扩散和限制扩散解释一些速度很快的转运,从而推测有载体参与的促进作用,并称其为~。
5.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6.首过效应:吸收的药物随血液首先到达肝脏。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使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
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site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CDDS)是指利用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胃肠道局部PH值、胃肠道酶、制剂在胃肠道的转运机制等生理学特性,制备的能使药物于胃肠道的特定部位释放的给药系统。
8.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其中的一种。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9、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非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
10、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三、问答题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
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数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不需要任何特定的转运介质或载体,而通过膜转运的一种形式。
促进扩散是膜蛋白介导的被动扩散。
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其转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二是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被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转运物质过程的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
4、何为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型药物是指溶解度低,透过性高的一类药物。
改善此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出,具体方法有:①制成相应的可溶性盐类;②制成无定型或亚稳定晶型;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固体分散体;⑤用亲水性环糊精进行包合制备包合物;⑥利用微粉化技术,减少颗粒粒径,增加便面积;⑦制剂制备时选择速释型制剂如分散片、口崩片等;⑧延长药物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如口服胃滞留制剂。
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包括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增加表面积药物,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单室)或(双室)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A 真皮B 皮下组织C 角质层D 附属器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三、问答题: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①惯性碰撞:动量较大的粒子随气体吸入,在气道分叉处突然改变方向,受涡流的影响,产生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即于气道壁发生惯性碰撞;②沉降:质量较大的粒子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时,受重力的作用沉积于气道③扩散:当药物粒子的粒径较小时,沉积也可能仅仅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即通过单纯的扩散运动与气道相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