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选择“好的材料”是考场作文能否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立意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句通顺,但就是不能感染读者,当然不会评上高分。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不理想。

那在选材方面,我们该怎么着手呢?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多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作文。

一、何谓选材:选材,简单地说,就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如《我的妈妈》,可以叙述她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可以写她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可以写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也可以写她坚强、乐观,艰苦创业的经历。

这不同的内容就是你选择的材料。

二、选材上常见的误区:.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主题上,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够生动,意境不够优美;抒情缺乏真情实感,显得干瘪、牵强;议论也总是蜻蜓点水,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大家熟知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这样的材料就缺乏时代的气息。

.材料单一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严重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每次考试总不能避免。

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大脑空空,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背上几篇,在写作时就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进行剪贴拼接,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选材杂乱,凑字数。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和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够600字。

结果造成思路不清,中心不明或不够突出。

三、选材的要求和原则:选材的要求:思想健康,力避禁区;新颖典型,力避陈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选材应遵循的原则: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做到: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四、思维训练指导.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考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考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个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

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

在作文时可“换角度”、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五.选材方法指导首先要积累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多思考。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周围新人、新事、新物、新现象,随处可见。

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善于思考和剪裁,作文新鲜材料就会滚滚而来。

选择材料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这就要求多去了解,多去认识。

只有对事物有了深入的理解,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关注时事,关注热点,作文选材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踏准时代的节奏,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选出打动人心的材料。

当别人趋之若鹜地去选择那些古今中外的离人们遥远的所谓的著名的材料时,不妨选取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平凡小事。

这些事,学生非常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能给人以亲近感。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多了解时事。

例如某中学晚自习就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磨练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们善于从生活中积累一些与时俱进的材料其次谈如何选材。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

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

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

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

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

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

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

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六.选材实例解说实例一题目:润物细无声——XXX老师二三事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

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第1组: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第2组:“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

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

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

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

第3组: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

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

同学们作文中描写人物易“千人一面”,一次讲评课上,X老师请五位同学作“模特儿”,让大家写《五双眼睛》。

辨析:在以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记叙文中,如果像第组材料那样,仅从同一角度选取几则相同类型的素材,内容未免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第组材料虽然注意到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与侧面选材,思路较为开阔,但仍未脱“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

相比之下,第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个材料有生活上的关心、思想情操的熏陶、学习上的启发指导,既典型又精当,能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实例二题目:慈母心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

“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

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

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

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

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辨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

材料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