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
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
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
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
1.1苗期症状
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
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
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
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
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
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贺伯君1余继华2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
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
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贺柏君(1962-),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的地上部分用镰刀全部采收,进行连株收获。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机械收获,机械采收时应注意行驶速度适中,以免造成燕麦漏采、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
选晴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籽粒达到贮藏要求(含水量在14%以下)时,立即装袋入库,贮藏库必须通风干燥。
参考文献
[1]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9.
[2]李成雄,王作柱.莜麦的栽培与育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4,123-134.
[3]任嘉嘉,魏益民,张波.高温处理燕麦籽粒对制粉及其营养成
分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8(6):98-99.
[4]杜燕萍,马均伊,常克勤.宁夏南部山区裸燕麦丰产栽培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3-104.
[5]任生兰,刘彦明,边芳,燕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88.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