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论文

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论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52-01
水稻恶苗症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是由无性态的串珠镰孢菌、有性态的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1-2]。

水稻恶苗病常导致谷粒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部分病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恶苗病多年前发病较重,由于推广药剂浸种,病害有所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等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发生越来越普遍。

2012年海安地区尤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发病特点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苗期受害,常造成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全株呈黄绿色,细弱,叶鞘与叶片变窄而长,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

成株期受害,症状与苗期受害类似,常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得以表现,节间伸长显著,
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着生于下部茎节。

病茎剥开后,有暗褐色条斑着生于茎上,节上下组织呈褐色,有时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茎秆逐渐腐朽,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3]。

2 发病原因
2.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因此,种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浸种过程中,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造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造成秕谷或畸形,若侵入时间较晚,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但菌丝已经侵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2.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

一般晚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如武运粳24田块重于淮稻7号、淮稻5号田块,武育糯16田块重于淮糯12号田块。

2.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

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4]。

2.4 播期迟
土温30~50 ℃时易发病,20 ℃以下或40 ℃以上都不表现症状。

根据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要适当早播,避开病害最适温度,减少恶苗病病菌侵入。

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如武运粳24在5月10日播种的田块发生恶苗病的几率明显低于5月25日播种的田块。

2.5 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

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源、品种、栽插方式、播期及肥力水平关系密切,其中种子是否带菌尤为重要,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

水稻恶苗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

为了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首先选无菌种子,其次在种子处理、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预防,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择栽植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蔓延。

3.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种子及稻苗根部受伤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

因此,催芽时不宜过长,拔秧前灌水湿润,注意不要伤到根部,以不插老龄秧,
不插隔夜秧,不插烈日秧,不插深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为原则;育苗期防止缺水受旱;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水稻收获后稻草不可作为催芽时的覆盖物和捆秧把,可将其用作燃料或沤制堆肥;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转速不宜过快,间隙不宜过小,以免种子颖壳受伤。

3.3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 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 kg;药剂浸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3 d,每天翻种2~3次;或用16%恶线清(咪鲜·杀螟丹)100 g加少量水搅拌后再加50 kg水配成溶液,然后将50 kg稻种倒入该溶液中,上下翻动几次,浸种72 h。

4 参考文献
[1] 傅华欣,杨小龙.16%恶线清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65-766.
[2] 方兴洲,陈莉,产祝龙,等.水稻恶苗病与浸种、催芽和播种等因子的关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6):
1107-1110.
[3] 宋术伟.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332.
[4] 程龙军.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种子处理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2):1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