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
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第二章苗木培育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苗木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催芽处理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培育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苗木年生长规律,包括苗木高生长茎生长根生长规律;1年生播种苗年生长规律;扦插苗年生长规律;移植苗年生长规律。
(2)苗圃的建立包括苗圃地的选择、区划技术(3)圃地土壤管理包括苗圃整地、圃地轮作、圃地施肥技术(4)播种苗的培育培育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期确定、苗木密度与播种量确定、育苗方式及播种方法、苗期管理及收获技术。
第三章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森林发育各时期的特点和人工林高产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森林生长发育各时期的特点,森林生长产量形成的生理学生态学基础,人工林高产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造林基本技术措施的整体概念。
主要讲授:(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包括相关概念,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及相关性;(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3)森林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包括森林的生长产量及其形成的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森林的经济产量和收获量;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潜力;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第四章森林立地和造林树种的选择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森林立地的性质,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的关系,掌握适地适树树种选择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造林区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立地条件的分类和评价。
明确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树种选择途径和方法。
重点讲授(1)森林立地基础包括相关概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调查、造林地种类划分等;(2)人工林的种类和林种规划(3)造林树种的选择包括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各林种对树种选择的要求及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林分结构及培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分结构的概念及作用,掌握林分结构调控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林林分密度与林木生长,木材质量的关系,确定造林密度应考虑的因素,各种配置方式的特点及应用;分析纯林、混交林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如何进行调控。
重点讲授:(1)林分密度及作用包括密度效应的原理及作用,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和方法(2)种植点的配置包括行状配置、群状配置等(3)人工林的树种组成包括人工林组成的意义、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混交林的营造技术第六章植树造林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阐明整林地整理的目的、作用、分析各种清理和整地方式方法的特点及选用条件。
各种造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重点讲授(1)造林地整理包括造林地整理的作用、造林地的清理方法、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方法(2)造林方法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方法第七章幼林抚育管理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造林后至林分郁闭,林地上林木间及林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掌握通过人工措施,控制杂草灌木和非目的树种竞争,促进幼林生长、加速郁闭。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针对人工幼林的生长特点,应采取的土壤管理措施,林木抚育措施及保护措施。
说明人工整枝的目的,阐明人工整枝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人工整枝的技术要点等。
重点讲授(1)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包括林地土壤管理技术、林木抚育技术等(2)人工整枝包括人工整枝的理论基础、人工整枝的意义及适用条件、人工整枝技术第八章森林抚育采伐的基础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造林后,林地上林木间及林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掌握通过人工措施,控制林木竞争,促进林木生长、增加产量、缩短轮伐期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抚育间伐种类和方法、抚育间伐技术体系。
重点讲授:(1)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2)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3)抚育采伐的经济前提(4)抚育间伐的种类包括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等(5)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包括抚育采伐的开始期、抚育采伐的强度、采伐木的选择技术、抚育采伐的间隔期的确定第九章皆伐作业与更新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皆伐方法的优缺点,掌握科学的皆伐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分析皆伐迹地的环境条件变化,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成功应具备的条件,如何保证皆伐迹地更新成功,选用皆伐应具备的条件。
主要讲授:(1)皆伐迹地环境条件特点(2)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3)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4)皆伐的优缺点及选用条件第十章渐伐作业与更新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渐伐方法的优缺点,掌握科学的渐伐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典型渐伐的四个步骤,选用渐伐所要求的树种,林分特征。
主要讲授:(1)渐伐更新过程及其特点(2)渐伐的种类(3)渐伐的评价及选用条件第十一章择找作业与更新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择伐方法的优缺点,掌握科学的择伐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择伐中采伐木的确定对保留林木生长量和质量的影响,选用择伐应具备的条件。
重点讲授:(1)择伐更新过程及特点(2)择伐的种类(3)择伐的评价与选用条件初级学员思考题1.为提高造林成活率,生产中主要强调哪些壮苗标准;2.造林时,需要考虑的立地因子主要有哪些?3.选择造林树种时,要考虑树种的哪些特性?4.人工造林时,如何实现适地适树?5.苗圃中常用的育苗技术环节有哪些,简要说明其主要目的;6.何谓种子休眠,育苗过程中如何打破种子休眠?7.何谓疏伐(生长抚育)?简述4种疏伐方法;8.为加快幼林生长,通常采用哪些幼林抚育措施?9.试述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10.何谓种子寿命,简述贮藏过程中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因素;11.试述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12.造林地的主要种类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13.何谓森林抚育间伐?抚育间伐的作用有哪些?14.北方地区为保证苗木安全越冬,育苗全过程中应强调的育苗技术有哪些?为什么?15.依森林的主要功能将森林分作几大类?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16.简述混交林相对于纯林的优点,加以简要解释17.常用主伐方式有哪几种?试述每种主伐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条件;18.造林前进行迹地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9.营造混交林时,如何充分发挥种间有益作用,避免有害作用?20.造林施工时,强调的“五不离水”分别是什么?中高级学员思考题1.论述人工林产量形成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人工林产量的措施;2.甲乙二林场,各有一块同一树种同龄纯林,林分生长状况迥异,试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3.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
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4.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5.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6.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7.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
8.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9.试论述人工林从栽植到主伐前,树木之间和树木与环境矛盾的变化,各阶段针对性的调整措施;10.试论述有机肥、无机肥肥的特点和苗圃的配合施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