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一
• 实质:
•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松散而非解体,文艺在任何时 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治。
第二节 伤痕文学
一、《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 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 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 敏。 “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创伤, 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 二、《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 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主人公王晓平。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 的悲剧,写一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 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 控诉。 →郑义《枫》,冯骥才《啊!》孔捷生《在小河那 边》,宗璞《弦上的梦》,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 应丰《将军吟》。
第七章 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学的重新 定位
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召开时间: 1979年10月30日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 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 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 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 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 术。‛ ——邓小平《祝词》
•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趁着他顶着 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 的当口,我们可以仔细地观察他一番。
——《班主任》
话堵话(我爱每一片绿叶)
•
“我爱每一片绿叶……”“怎么?!每一片你都爱?!有一 种绿叶,有剧毒,不但 人吃了要死,就是不小心,皮肤沾上 了,那也会很快溃烂!你也爱这样的毒叶?!‛ ‚我爱每一片无毒的绿叶……”“你为什么只爱绿叶?你难 道不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吗?革命领袖有专门赞颂红 叶的诗句,小学课本里就有,他们从小就受到那种革命情操 的熏陶,你为什么排斥具有非常积极的象征意义的红 叶?!‛ ‚我爱每一片无毒无害的叶子,无论是绿的、红的、还 是金黄的……” “你为什么只爱叶子?你为什么不爱花朵?‛ • “我当然也爱花朵……不过,我没有爱毒花,比如说爱 罂粟花的意思……我自然也爱花谢后结出的果实,不过,这 意思里也不包括毒果……”“没有根须默默无闻地深扎于土地里, 又哪儿来的枝叶、花朵和果实?!‛
•
“当然,我爱所有以先进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人们……”“你 置我们国家人数众多的尚不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劳动人民于何 地位?!‛ ‚我也爱他们啊……”“你什么都爱,谁都爱,等于什么都 不爱,谁都不爱!‛ ‚那你究竟要我怎么个爱法呢?‛ ‚你为什么只热衰于爱,而丝毫不提恨字?!‛ ‚既有爱,当然也就意味着有恨……不过,我不能,也没 有必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 都全面地开列出我所有的爱和恨呀……”“你怎么这 么滑 头?!‛ ‚我这怎么是滑头呢?我记得很清楚,我不过是说了一句 ‘我爱每一片绿叶’……” “难道这句话没有某种针对性 吗?!‛ ‚也许,确实隐含着某种针对性—针对那些可恨的枯木朽 株,它们不仅自己丧失了生命和创造力,还起着羁绊活泼的 生命前行发展的恶劣作用……”“你这是在影射谁?!‛ ‚具体的,比如说你!是的,现在请你听清楚:我爱每一 片绿叶,我恨你这样的思维方式与罗致人罪的行径!‛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 伤痕文学是一种说客文学(lybby literature)。王蒙的作品尤其体现了这种特 点:一方面为自己说话,另一方面为党说 话,企图藉此既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又 不受特别的政治压力。为了避免受到批评, 作品不得不安排一个和解结局,同时也再 度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
• 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 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祝词》做了补充和确认。
三、影响及其实质
• 影响:
• 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政治、艺术、娱 乐多元并存 • 文学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兼顾通俗、 精英文学 • 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事无巨细 • 艺术取向:写实记实——荒诞、变形、寓言、象 征
五、伤痕文学代表作家
• • • • • • • • • • 1. 刘心武 “伤痕文学之父” A 1970年代末及80初 伤痕问题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文革后遗症 京城都市小说《钟鼓楼》四合院众生在现代文明诱 惑与传统依恋中原始欲望冲动 B 1980年代中期:原生态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 C 1990年代后:通俗小说、大众化写作 《风过耳》一部手稿展示新儒林外史 《四牌楼》一家族四代知识分子一个世纪遭际悲欢 《栖凤楼》《树与林同在》人性复杂性
《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 (周扬)
• 第一、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决定于经 济基础,“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是不对的; • 第二、“文艺为政治服务”不符合文艺历史发展 的实际; • 第三、坚持“从属论”和“服务说”颠倒了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导致了创作上的灾难,家庭 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 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论。 2. 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 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 下的精神创伤。 3. 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 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 人学,重新回归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
• 三、伤痕文学的定位 • 拨乱反正的时代的精神产物 • 精神伤痕与艺术伤痕之分 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 衣无食之虑,日不怕盗贼执仗行凶,夜不怕黑布 蒙面的大汉轻轻叩门。河水泱泱,莲荷盈盈,绿 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何 不歌其德?
——李剑《歌德与缺德》
•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 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日,我们可以仔细观 察他一番。 •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 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 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 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 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 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 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 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 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象一架永不生 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 识的种子,又象一把大条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 灰尘无情地扫去……
•
“我爱每一条根须……”“根须从哪里汲取营养?! 光有根须就能有所收获吗?!‛ ‚当然,我爱给予根须营养的沃土……还有空气、 水分和阳光……这一切我都爱!‛ ‚好一个泛爱主义!可是你的知识结构怎么这样 落后?你怎么连无土栽培都没听说过?!难道你希望 我们国家的栽培技术永远处于落后状态!‛ ‚我爱每一种先进的技术……” “每一种?!‛ ‚当然,只包括那些用来造福于人类的先进技术, 不包括那些造祸于人类的先进技术……”“什么?!造 祸于人类的技术,你也称之为先进?!‛ ‚我的意思是,即使那种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 地高、精、尖,可是如果用来危害人类,也不可取, 也应反对……”“光反对技术就行啦?!技术是由人发 明,由人掌握 的!‛
•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作 出“十年动乱”的结论,反省批判文革, 拉开思想解放序幕,伤痕文学才得到领导 层的肯定。 • 1984年,中国作协四次代表大会:“被称 之为‘伤痕文学’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扣 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在新时期文学中起 了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作用。“
四、伤痕文学的特征
• 2.从维熙 “大墙文学” • 1979《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 马玉麟 • 《第十个弹孔》鲁泓
伤痕文学的定位
• 悲剧:四类受害者 • 青少年:《伤痕》王晓华、《班主任》、亚梅 《爱情的位置》、李红钢和卢丹枫《枫》 • 老干部、老革命:《元帅之死》贺龙、《将军 吟》、葛翎、《蝴蝶》 • 知识分子:《我是谁》韦弥、吴仲义 • 普通人:一把手《爬满青藤的木屋》、《许茂和 他的女儿们》、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