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学园,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 李燕夏
第一次读《窗边的小豆豆》 ,是我还在当学生的时候。翻开了,就再也放不 下了。因为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不同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校长,而我没 有她这么幸运。时隔多年,我以老师的身份,再次翻开《窗边的小豆豆》 ,我看 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的快乐, 我读到的还有小林宗作校长的良苦 用心。在我小的时候,没有遇上这样的好校长,我只希望在我当老师的时候,努 力地把我向往的健康、宽容、快乐的成长带给我的学生们。
巴学园的快乐
巴学园,是小林宗作先生与 1937 年创立的学校,是小豆豆们学习的地方。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巴学园里学习是十分快乐的。巴学园的“巴”指的是一黑一 白两个类似两个半圆组成的标记, 就好像太极的符号, 蕴含着小林校长的教育理 念——使孩子们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别具一格, 与普通学校的大相径庭。 每一天上第一节课前, 老师就会把当天要学习的所有科目以及每个科目要掌握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 然 后孩子们就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了。 这似乎就像中学生才有的自习 课,先自己学习, 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讲台问老师。 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 自学能力,而且从最喜欢的科目学起,孩子们往往学得非常起劲。 如果上午努力 把一整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 下午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最开心的就是午后的散步 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玩耍,老师却可以从中穿插一些物理、历史、生物等方面 的知识,有时候还会请农民伯伯给孩子们上课呢。
巴学园的课程丰富多彩, 除了在课堂里上的课之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课。 暑假里, 学校会安排孩子们露营, 虽然只是在学校的礼堂里搭帐篷睡觉, 却让孩 子们享受到了无比的乐趣。还有试胆量的游戏: 晚上, 让几个男孩子到学校附近 的寺庙、墓地里扮“妖怪” ,然后学生们几个一组去寺庙、墓地走上一圈,结果 是大家走到半路就打退堂鼓了, “妖怪”们也等得不耐烦回来了,但是大家都不 再害怕妖怪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去温泉旅行, 到溪谷进行野炊, 使孩子们在活 动中学到了很多和朋友们相处的方式以及生活常识 对于孩子们来说, 巴学园里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黑柳女士在后记中写道:“我 常想,如果今天还有巴学园的话,可能不会有孩子讨厌上学吧?因为在巴学园, 即使放学之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着早一 点儿到学校去。”
小林校长的良苦用心 能够有巴学园这样一所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学校, 不能不提到小林 宗作先生的辛劳。巴学园的课堂、巴学园的活动,甚至于巴学园的一草一木,无 一不体现了小林先生的良苦用心。为了让一个被退学的孩子不会有被冷落的感 觉,他耐心而诚挚地听小豆豆断断续续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 为了让成长中的孩 子保持营养均衡,他要求家长们准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午餐,所以小豆 豆妈妈感叹,“能够把想说的话如此简练的说出来,这样的成年人,除了校长, 没有第二个了。”为了让孩子们尽情玩耍,他还嘱咐家长们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 服来上学;在政府宣称“美国人是鬼”的年代,他还能够接纳一个从美国回来的 孩子,并让孩子们跟新同学学习英语……
为了每个孩子都能自信的与人相处, 小林校长还精心策划了许多活动, 让这 些孩子受益终生。小林先生认为, “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 羞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 。因此,他在午餐时间增加了说话的环 节——每天吃饭前由一名同学站在全校 50 多名同学围成的圈中间说说话。一个 原本死活都说不出半句话的男孩子,在校长的鼓励下,终于说出“起床了” 、“刷 牙了”、“到学校来了”这些简单话语,而且声音越来越响亮,得到了同学们的掌 声。
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幼小的苗, 小林先生就是用“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信念 用心呵护每株幼苗的成长。 在常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 校长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却 是“你真是个好孩子” 。正是校长的鼓励与信任,使一年级就因淘气被退学的小 豆豆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亲善大使。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 虽然不可能把校园布置成巴学园的样子, 也不能擅
自更改课程安排,但我仍然可以向巴学园、向小林校长学习。我要秉承着“教孩
子六年,想孩子一生”的理念,多花费心思设计适合孩子们的班本课程、实践活 动,让我的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上学” 。陶行知先 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 我想,我的课堂里还可能有
“小豆豆”。如果我不单纯地只是用分数去评判他们, 能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 用多元智能的评价标准去看待我的孩子们, 他们一 定能从淘气捣蛋的“小豆豆”成长为正直善良有成就的“黑柳彻子”的。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 供参考。可复制、 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