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浅谈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浅谈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大理学院2012级临床本科班李菊花
摘要:在睡眠阶段出现的独特的自主神经活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系统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突发事件的密切关系。

做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睡眠;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猝死。

睡眠是大脑的意识相对丧失,没有自主的肌肉活动,受适当刺激可以完全恢复清醒时的生理功能,为人生周期性需要的一种无意识的愉快状态,是一种自主行为。

它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作用,然而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在睡眠中却可能发生呼吸失调、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近二十年来医学研究证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睡眠中的呼吸障碍有密切关系。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充血性心衰与睡眠呼吸紊乱的关系,已在近几年引起心血管界专家的广泛关注。

据国外数字统计,美国每年在夜间约有200000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37500人发生猝死,其中约88%的猝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0%的心肌梗死、15%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午夜至早晨6∶00之间。

《中华医学会》的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已经证实:睡眠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

也就是说它没有年龄、地域及性别等因素的限制,只要有睡眠障碍,就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在这方面,胡大一教授有着前瞻性的认识和研究。

因此,了解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睡眠的生理机制
正常人的夜间睡眠以慢波睡眠开始,大约经历90分钟,进入快速动眼睡眠,是由于网状结构的神经活动加强了,发生快速动眼活动、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活动加强。

大约持续20~30分钟又进入慢波睡眠了,这个过程约反复4~5次,愈接近睡眠后期,持续时间愈长。

在成人,慢波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均快速动眼睡眠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觉醒状态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快速动眼睡眠。

每晚整个快速动眼睡眠时间大约是90分钟,占全部睡眠时间的20%~25%。

长期研究已经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结构逐渐破碎,这可能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临床研究发现,睡眠呼吸紊乱对心血管系统有着一系列短
期及长期的损害,它们可能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或者可能加重患者已有的症状,使病情恶化。

其具体危害如下:
(1)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周期性波动
(2)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
(3)增加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
(4)增加心梗发生率
(5)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
许多医学研究还证实,睡眠呼吸紊乱,会加重心衰患者的心脏负荷,使其病情恶化。

(1)呼吸暂停低通气时肺动脉因缺氧而收缩:
(2)导致右室后负荷增加,右室容量增大;
(3)导致左室充盈受限,心输出量下降频繁的醒觉提高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促进了儿茶酚胺的释放;
(5)加速心肌重构;
(6)诱发心律失常;
(7)引起血管收缩
2 睡眠中的自主神经活动
在生理状态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整合通常表现为特定形式的反应。

心衰患者的睡眠高度紊乱,容易被唤醒,而且睡眠阶段的变化也增加。

快速动眼睡眠在睡眠中,其呼吸被显著抑制,由于呼吸中枢的供血不足,通常表现为cheyne-stokes呼吸,这些改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左心衰患者等于夜间入睡后1~2小时突感胸闷气急而被迫坐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心衰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与死亡率的增高有高度的相关性。

有些资料表明,Q-T间期延长是心衰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一个征兆。

研究睡眠对Q-T离散度的影响能对心衰患者提供重要的治疗时机。

3 睡眠与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的昼夜波动
(1)慢波睡眠时,心率和冠脉血流有轻微的下降、冠脉血管阻力增高。

当冠脉有严重狭窄时,其血流呈阶段性降低,并随着心快速动眼睡眠率的变化而
波动。

只有少数的心绞痛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主要在快速动眼睡眠内,其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导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灌注不足。

相反,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经常是在夜间,与心率增加无关,而与快速动眼睡眠中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因此,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平卧位冠脉回流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栓形成系统调节异常、血氧饱和度降低和慢波睡眠中的低血压都可以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压和容积,这些都可能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急症的发生率。

(2)分析:正常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波动曲线类似长柄勺。

血压在夜间2∶00~3∶00时处于最低谷,凌晨血压急剧上升,白昼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多数人有双峰(6∶00~8∶00和下午4∶00~6∶00),下午6∶00后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

高血压患者的昼夜波动曲线也相类似,但整体水平较高,波动幅度也较大。

观点:现代治疗观点认为,良好的血压控制应该包括整个24小时内的血压,可以合理选择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阻遏清晨血压急剧升高。

了解各种降压药对夜间血压的波动影响:β-受体阻滞剂使夜间血压下降较小;转换酶抑制剂使夜间血压下降较明显;钙拮抗剂或利尿剂使白昼与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大致相同,降压药对昼夜血压的不同降压作用在治疗时十分重要。

4 睡眠与心脏突发事件的关系
在睡眠向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有报道1例病例患者被一较大的声音刺激惊醒后,发生了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得安治疗后转复,说明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有研究发现从第2睡眠阶段给予唤醒刺激,能产生高振强的脑电波,这种脑电波与交感神经活动增高有关,短暂升高动血压,以满足心、脑足够的血液灌注。

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在梦中发生的恐惧通常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血压骤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一些专家认为,有一半的梦出现生气和恐惧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与清醒时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相关。

因此,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猝死的急性危险因素,和梦可能促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5 睡眠与心力衰竭
心衰患者的睡眠高度紊乱,容易被唤醒,而且睡眠阶段的变化也增加。

在睡眠中,其呼吸被抑制,由于呼吸中枢的供血不足,通常表现为cheyne-stokes 呼吸,这些改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左心衰患者等于夜间入睡后1~2小时突感胸闷气急而被迫坐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心衰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与死亡率的增高有高度的相关性。

一些资料表明,Q-T间期延长是心衰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一个征兆。

研究睡眠对Q-T离散度的影响能对心衰患者提供重要的治疗时机。

总之,对睡眠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夜间自主神经活动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降低猝死率。

参考文献:
[1] 邓新立,傅淑红,李绵洋.心肌梗死患者和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活化GDIIb/IIIa检测。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7):611-612
[2] 王金鹏,邓小梅,王建俊.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微粒与CD62P、GDIIb/IIIa[J].齐鲁医学检验,2005,16(4):7
[3] 彭黎明,刘芳,血小板微颗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临床检验杂志,2004,22(2):1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