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
1.北平和平谈判
(1)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时间:1949年4月
(3)地点:北平
(4)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
(2)东、西起点:东起江苏的江阴,西到江西的湖口。

(3)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

(4)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合作探究】
2.某旅行社准备开通“锦州——徐州——天津——南京”的旅行路线。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用精练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这些景区的解放战争时期重大革命事件及意义。

锦州:辽沈战役
徐州:淮海战役
天津:平津战役
南京:渡江战役
3.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1)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政治上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3)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

(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B. 国内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 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D. 国内建设需要和平
2.国共重庆谈判中,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C )A.人民的民主权利 B.共产党的合法性
C.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合法地位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3.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的事件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B )
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大别山区
4. 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诗中反映的是( C )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5.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C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6. 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C )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人民解放军战争到此结束C.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D.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7.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 )
A.争取国内和平 B.尽快结束内战
C.共建联合政府 D.为战争作准备
8.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

右图是1949年
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能够成为倍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
物的原因主要是( A )
A.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9. 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 A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1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转移有什么意义?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中心区域由南方发展到北方。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2)图二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该图反应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战略意图?有什么直接影响?
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战略意图:战略反攻。

影响: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