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培优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培优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C.美苏暗中支持国民党
D.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解析: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战后和平,构建 联合民主政府,作出了一些让步,因而不能说国共双方都缺乏诚 意,故 A 项错误;重庆谈判时国共实力存在一定悬殊,但这并 不是“双十协定”可称“会谈纪要”的原因,故 B 项错误;美 苏对重庆谈判均持支持态度,故 C 项错误;在“双十协定”中 对核心问题解放区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不能称之为 “协定”,故 D 项正确。 答案:D
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
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A、D 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
年召开的政协会议。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战时期,故 A 项错
误。政协会议的协议最终被国民党撕毁,故 B 项正确。该次会
议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故 C 项错误。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故
D 项错误。答案:B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
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
第 17 课 解放战争
一、 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 ”的策略,电邀 毛泽东赴重庆,“商讨” 国内和平 问题。 [拓] 内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具有必然性,因为蒋介石的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而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民主政治,推翻国 民党军事独裁统治为目标。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解读] 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开始由 战略防御转入 战略反攻 。
材料二 1949 年 8 月 5 日,在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美关 系白皮书》中,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庸、专制、无能一一历 数,以说明国民党的失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材料二 漫画——重庆谈判
[解读] 注意材料二中右侧人物在桌上谈判的握手及桌下 拿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本质和中 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材料三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 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 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读] 材料二反映出国民党的统治腐败而黑暗,这使其丧 失了 民心 ,其失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 自 1946 年至 1948 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 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 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 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党首先提出来的,故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都是两次和谈的
相同点。答案:C
主题(二)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 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 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全记录》 [思考]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提示] 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 而治。
[系统认知]
项目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
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
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 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 背景
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同时内 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 不

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 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

教育人民
介石假和平的面目
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结果
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党
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
政府拒绝
两次和谈都是由国民党主动提出的;谈判结果都揭穿
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两次都由共产 相同点
党提出谈判方案,都有美国插手,结果都被国民党破
②成果:1945 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署《 双十协定 》。 规定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 权利等。
③不足:人民军队和 解放区 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 议。
(2)政协会议 :1946 年初在 重庆 召开,通过有利于人 民的政协协议。
[补]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 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 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 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 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条战线。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伯承、 邓小平 率晋冀鲁豫 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条件:1948 年秋, 敌我力量 发生重大变化。
(2)战况 战役
时间
战果
辽沈
攻占 锦州 ,长春解放,攻下
1948 年 9 月~11 月
战役
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 战役
3.追歼残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基本胜利。
4.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 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社会主义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 气。 (3)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即时演练]
2.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
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
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

()
A.人心向背定成败
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
C.国民政府因腐败而丧失民心
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解析: B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 两
B.百万雄师过长江 D.挥师大西北
解析:材料中“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 是 1947 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为 了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 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答案:A
5.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
和意义;C 项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B
题组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
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
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
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C.挺进大西南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 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3)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对于是否进行战略收缩,蒋介石 举棋不定。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蒋介石在 1949 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 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结果:国共两党代表达成《 国内和平协定 》最后修正案,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2.渡江战役: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 南京 ,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 [辩] 国民政府覆灭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胜利的标志,而 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的标志。因为当时中国大陆仍有 大片领土尚未解放,国民党在大陆仍有大量残敌,在农村仍保留 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
题组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7.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 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
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 2015 年 7 月 30
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故事讲述了 1949 年 1 月 27 日, “太
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而 求和声明 同
进行谈判 点
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
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 内容
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 底的问题
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项目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 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
准备时间;共产党则是为了 间以继续进行内战,共产
目的 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 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
6.1949 年 1 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
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了“奇迹,真是奇
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解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 1947 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 民党统治是在 1949 年 4 月,淮海战役 1949 年 1 月胜利结束, 因此答案为 B 项。 答案:B
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
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国民政府的首府南京
解析: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决战的胜利,故 C 项正确。答案:C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思考] 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 [提示]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 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