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以贵州为例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试着从农村现状、农村家庭本身、学校及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具体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包括孩子的成人教育。

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现代元素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孩子不由自主、无可避免地接触和面对各种外面的新东西。

加上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接受文化程度低、家长自身压力等等,造成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疏忽,孩子的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没有得到合理的享受或者受到侵害。

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也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与行为的困惑在农村日益严重,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1.农村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结束教育的开端。

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当然是孩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亲把家庭教育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只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都交给学校的老师。

他们把读书和教育一概而论,因此无法做到亲力而为地区重视和践行家庭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现象,教师对孩子们的家长抱有不信任和不放心的态度,就连家庭作业都很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父母大多不认识字,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

当教师对家庭教育失去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后者要想顺利和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

社会上,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是很不敏感的,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出现诸多留守儿童问题,才把人们的视线拉倒农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上来。

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也只是向学校倾斜,没有或者确实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很到位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使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境地。

2.家庭教育主体缺失,负责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祖辈或母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和中年劳动者都喜欢或被迫外出打工,“抛妻弃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恰恰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只有祖辈或者妇女,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由祖辈或者母亲担任老师。

祖辈们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知识方面又欠缺,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母亲们,本来在接受教育时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认识字,所以都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出现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并受传统模式影响的现状。

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愈发迅速,孩子可以从电视、电影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孩子对生活或者学习都有一定新的的认识,这使家长面临新的挑战。

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对孩子的新认识无能为力,不能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让孩子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的现状。

家里只有几个负责温饱问题的老人或者母亲,面对如此诸多挑战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让人担忧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节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孩子的心身发展起着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与学校教育脱节。

现在农村的教育就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

老师不相信家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均由老师全部包办,不和家长交流。

家长太相信老师,什么都交给老师,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不自己主动解决,都等着学校处理。

在农村的学校里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见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

平时很少有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也只有老师的勾叉来作为评价,很少有家长的签字。

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没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的看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

目前,这样的局面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不协调的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1.亲子教育不断弱化,不断出现隔代教育。

受“民工潮”的影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不断弱化。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多年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就业,因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发达城市高昂的教育费,这些农民工不等不将子女留在原籍,放弃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使现在农村不断出现各代教育的局面。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而且人们现在更在乎家庭收入或者家庭建设的比较,对孩子的成长采取自由成才的放纵态度。

农村庞大的打工群体给孩子的影响很大都是物质的直接性,说教的方式没有以前的效果,也很难实施,在家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大多数也只是抱着长大成人而非成才的希望。

2.农村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农村的自然环境、村寨文化、人家关系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特别是对未成年又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孩子而言,村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现在的影响,农村所剩人群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多孩子都自由成长,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孤独很少有人去过问。

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象,甚至让孩子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和厌倦的负面情绪。

农村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的教育是不包含德育和其他技能的单一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中除了文化教育的其他思想技能等方面都不让孩子有机会进行系统地参与和学习。

文化教育在农村的教育中占最主要的位置,父母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使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农村孩子想要成才也变得困难。

3.家长目标不明确。

毫无疑义,家长永远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孩子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的重要决策者。

然而,在现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参与者和决策者也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出现培养目标偏离的现状。

盲目从众和失去目标的家长,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健康成长,这是昵称家庭教育发展最大的阻碍和困境。

如果用时代来作比较的界限,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丰富到不像艰苦岁月那样需要用精神和信仰来支撑生活的现状,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傲慢,心灵脆弱,追求个性,遇挫则倒,我们不希望回到担忧温饱的年代,但是,物质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导致很多孩子失去勤奋刻苦,奋发拼搏的精神,无疑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生存能力。

这是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对他们心里的侵蚀,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沉侵在物质的享受中,他们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者很难接受现代元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甚至抵触学校对孩子实施的现代教育,面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变得迷茫,失去明确的方向。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面对的风险阻止孩子前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学有所成,长大后有出息。

农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农门”,最终会走出大山奔向大城市。

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高等学府。

但是伴随人口众多带来的越来越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读书的孩子毕业时遇到的就业压力比城里的孩子更大。

这样的回报让很多父母担心他们的投资,还不如从小就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观念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偏向物质追求化。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1.农村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来自家庭。

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

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就是经济条件跟不上,使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很多父母存在着“分数至上”、“教育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教育观念。

这些僵化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

他们的教育只是在乎智育,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如果忽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就使孩子受其不能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能力的培养了。

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孩子应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义地劳动能帮助孩子认识外界环境,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无用观”在大学扩招以后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者接受。

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很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农村父母认为这样的投资风险很大,导致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投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是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

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人人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和心力投入到女孩子身上。

3.农村的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来实现。

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职业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者都是农民,这样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

三、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1.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给家庭教育提供环境。

在农村,经济收入地下的原因迫使众多的有劳动能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只要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家庭就近便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功能,与社会一起建设爱心家园,关注农村的孩子成长问题。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对当地优秀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传统的、固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