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
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
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
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
本节课在“城市聚
落和乡村聚落”活动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说出两种聚落在生产方式和景观上的差异。
个别同学创新的描述了两种聚落在颜色等差异,思维的开放性感染了课堂,为后一个活动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在“对特色民居归位探因”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将对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来,体现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地理素养。
但是在此活动中,难度过大,引导不足,使得有一少部分同学理解难度加大。
在知识落实方面。
本节课课堂难度设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稍微偏大。
因此教学过程参与学生虽然很多,但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知识落实做的不够到位,需要后期调整复习落实。
其他存在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