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评估分析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间歇热
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
回归热 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体温又骤升,如
此规律性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又叫淋巴瘤)
体温逐渐上升达39 ℃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
第二节 疼痛
疼痛分类
1.皮肤痛 双重痛觉(快痛、慢痛) 2.躯体痛 骨膜痛觉最敏感 3.内脏痛 牵拉、扩张、痉挛、炎症 4.牵涉痛 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
在体表亦发生痛感 心绞痛:左肩、左前臂疼痛 胆囊疾病:右肩痛 胰腺疾病:左腰背部痛 5.假性痛 6.神经痛
自学内容
1.胸痛 胸痛的性质
2.腹痛 急性和慢性
➢4. 伴随症状 ➢(1)伴昏迷 ➢(2)发热伴寒战 ➢(3)伴关节肿痛
➢(4)伴淋巴结肿大
➢(5)伴皮疹
猩 红 热
水 痘
➢皮肤白血病
麻疹
➢(6)伴结膜充血 ➢(7)伴单纯疱疹
流行性出血热
单纯疱疹
➢5. 发热对功能性健康型态的影响 ➢6.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相关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最突出 ➢体液不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口腔粘膜改变 ➢舒适度的改变 ➢潜在并发症:惊厥、意识障碍
二、咳痰
痰 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 肺泡渗出物 不包括口、鼻、咽喉的粘液。
呼吸道 刺激 分泌物
痰液
粘膜充血、水肿分泌亢进 粘膜下粘液腺分泌亢进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感染的坏死组织
痰潴留可带来一系列问题。
九种常见疾病咳嗽咳痰特点
1. 急性上感
干咳
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初为干咳;白粘痰
3. 慢性支气管炎 晨咳;白粘痰或泡沫痰
➢体温稍高: ➢昼夜:下午>早晨 ➢年龄:婴幼儿>青壮年>老年人 ➢性别:女>男(0.3) ➢运动:剧烈运动、劳动 ➢其他:进餐后、高温、情绪激动等
定义
➢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障碍,并使使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
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过高
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失常
波状热 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
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杆菌病。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 风湿热、癌性发热、支气管肺炎等。
护理评估要点
➢1. 发热的相关病史与诱因 ➢2. 判断是生理性发热还是病理性发
热 ➢3. 发热的特点 起病情况、发热程度
、热型以及退热情况。
发热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疲乏无力、皮肤苍白、肌肉 酸痛、无汗、寒战
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平衡 表现:皮肤潮红、呼吸深快、出汗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发热 表现:多汗、皮肤潮湿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血管扩张
皮温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甲亢 癫痫
广泛性皮肤 病、心衰
散热
发热
发病机制
发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热 外毒素 激 抗原抗体
②
Na+/Ca2+
活
复合物
cAMP
③
物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竖毛肌收缩 骨骼肌寒战
排汗停止
④ 产热
散 热
体温升高
临床分度
➢低热: 37.3-38度 ➢中等度热:38.1-39度 ➢高热: 39.1-41度 ➢超高热: 41度以上
不利因素 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达不到防御、清除作用。
频繁或剧烈咳嗽:可使呼吸道内感染扩散或出血 影响日常生活
病因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发生机制 ]
一、咳嗽
是延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的一种 神经反射过程。是爆发性的呼气动作。
▪短而深的吸气
四 步
▪声门关闭
曲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内压升高
▪膈肌快速收缩,肺内高压空气喷射而出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症状(symptom)
➢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痛苦的异常 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疼痛、咳嗽与 咳痰、咯血、发绀、呼吸困难、心悸、 恶心与呕吐、呕血与黑便、便血、腹泻、 便秘、黄疸、水肿、脱水、排尿异常、 皮肤黏膜出血、抽搐与惊厥、意识障碍、 眩晕、晕厥等
处理急性腹痛时做到四禁忌:
1)禁忌使用止痛剂 2)禁忌热敷
3)禁忌进食
4)禁忌灌肠
3.头痛 头痛的鉴别
4.腰背痛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定义]
❖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保护动作,可清除呼 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异物。 ❖ 咳痰是将呼吸道过多的分泌物排出口 腔外的动作。
咳嗽对人体
有益 有害
有利因素: 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物质
皮温上升 热感受器兴奋
皮肤苍白 畏寒 皮肤潮红 灼热 出汗、皮肤潮湿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体温常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
弛张热 动范围超过2℃ ,但最低点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 症。
重度脱水
皮炎
鱼鳞病
中暑
颅骨骨折
发热的发病机制
外源性致热源
致热原性发热
➢发热机制
内源性致热原
非致热原性发热
发
致热源性发热
病
机 外源性致热源
制 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白细胞 形成、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血-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
产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产热
发热
散热
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细菌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
高热无汗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大面积烧伤
风湿热
甲亢
重度脱水
体征(sign)
➢定义 被评估者患病后机体的体表或
内部结构发生了可以观察到或感触 到的改变。用感官或简单检查所发 现的异常征象。 ➢ 如:黄疸、肝大、心脏杂音、皮 下出血、呼吸困难
第一节 发热
正常人体温 口温:36.3-37.2℃ 腋温:36.0- 37.0℃
、体月温经受前昼、夜妊、娠年期肛龄温、:性3别6.、5-活37动.7程℃度、 药物、情绪和环境等因素影响。 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