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自由式路网(青岛) 自由式路网(青岛)
自由式 路网 重庆) (重庆)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受不同规划思想的影 不同城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 响、不同城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城 市道路网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 市道路网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从而形成混合 式道路网系统。 式道路网系统。 其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各类型道 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 是扬长避短, 路网的优点。 路网的优点。也是大多数城市普遍采用的路网形 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式。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1、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2、链条道路网,由一两条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链条道路网,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常用于组合型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五、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图形模式) 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图形模式)
(一)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1、优点:最常见的路网类型,它适用于地势平 优点:最常见的路网类型, 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 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 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2、缺点: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 缺点: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完全方格网式道路, 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完全方格网式道路, 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 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 区的交通。 区的交通。 3、改善办法:方格网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干 改善办法: 以改善对角线交通, 线,以改善对角线交通,但易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多 路交叉口。 路交叉口。
§1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10- 城市道路功能、 以及道路网基本模式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第12章P311) 城市道路的功能( 12章
(一)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人和物的有效空间转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 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移,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进入与离开( • 行:迅速通过(通)、进入与离开(达)、 迅速通过( )、进入与离开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寻) 。 • 停:乘客上下车(止)、车辆停放(泊) 乘客上下车( )、车辆停放 车辆停放(
(二)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载体(派生功能) 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载体(派生功能) • 各类工程管线设施是城市用地开发的必要条件 • 道路宽度、横断面满足要求,减少管线改造对 道路宽度、横断面满足要求, 道路交通的影响。 道路交通的影响。 城市骨架, (三)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空间的依托 依托和引导功能) (依托和引导功能) • 道路与用地的依托关系使得路网具有引导城市 发展的作用,路网规划时必须合理引导。 发展的作用,路网规划时必须合理引导。 • 城市街道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如集 城市街道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商业街。在提供交通空间同时, 市、商业街。在提供交通空间同时,适当考虑 活动空间,是路网规划要兼顾的问题。 活动空间,是路网规划要兼顾的问题。 步行街和城市广场规划) (步行街和城市广场规划)
(四)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更是向外人展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 注意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运用 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五)防、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水灾等发生时。 水灾等发生时。 •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第10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0章
(教材下册第12章) 教材下册第12章 §1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以及道路 10- 城市道路功能、 网基本模式 10§10-2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10§10-3 城市交通枢纽的布置 10§10-4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10§10-5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
六、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一)环路(P324) 环路( 1、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聚,如穿越截 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聚, 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 流、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关键是环路车速高出环 内车速多少。 内车速多少。 2、内、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内环保护城市内 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 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核,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3、设置办法:通常,大城市应在老城区或中心 设置办法:通常,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在外围设置外环线组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一般外环路宜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 2KM,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2KM,两条环路之间距离 应大于4KM。 应大于4KM。内外环之间设多少环路则要看城市用 地大小、交通流量及自然条件等。(莫斯科)
(三)自由式道路系统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选线 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 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 1、优点: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较多。能 优点: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较多。 充分结合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充分结合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以利城市用地 布局和建筑布置,处理得当可以形成活泼、 布局和建筑布置,处理得当可以形成活泼、丰富的 景观效果。 景观效果。 2、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可能会出现较多不 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 规则的街坊,而且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 非直线系数较大 规则的街坊,而且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 山区丘陵城市往往采用自由式道路网,如我国青 山区丘陵城市往往采用自由式道路网,如我国青 重庆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岛、重庆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四、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 和“达”的主次决定了道路等级 •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自行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 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交通控制和交通分流 •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与交通功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与交通功 能的冲突。支路网密度与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能的冲突。支路网密度与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二)放射路 1、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有助于 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中心区与郊 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 区、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放射路可将高 速公路、国道、 速公路、国道、省道在入城之后与城市快速路和主 干路很好衔接,使得外来交通很方便地进入城市各 干路很好衔接, 功能区内。 功能区内。 2、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对于干路级的放 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 射路, 射路,直达性将随着与城市中心区距离的缩小而降 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 低;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其直达性与至城市中 心区的距离无关, 心区的距离无关,完全取决于道路的联结方式和可 达区域。 达区域。
(二)主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三)次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四)支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城市道路分类的相关技术指标P 三、城市道路分类的相关技术指标P315
(一)道路分类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 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 中等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中等城市:主干路、 • 小城市:干路和支路 小城市: (二)道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涵义 • 道路面积率 • 路网密度 • 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面积) 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面积) •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 非直线系数
典型城市:北京、郑州、西安等 典型城市:北京、郑州、
方格网式路网(锡林浩特) 方格网式路网(锡林浩特)
(二)放射环式道路系统 一般都是从旧城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都是从旧城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旧 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 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并加上一个或 几个环城干道组成。 几个环城干道组成。 1、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外围各市区、郊区以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外围各市区、 及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及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2、缺点:处理不当容易将外围交通引入中心 缺点: 导致中心区交通过分集中; 区,导致中心区交通过分集中;也会出现较多不规 则的街坊;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 则的街坊;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呈同心圆式 不断向外扩张。 不断向外扩张。 大城市往往采用放射环式道路网,典型城市有: 大城市往往采用放射环式道路网,典型城市有: 莫斯科、巴黎、沈阳等。 莫斯科、巴黎、沈阳等。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P314,340 314,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 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将道路分为快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一)快速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应当考虑城市快速路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则必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