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93例血常规及骨髓像检查结果分析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93例血常规及骨髓像检查结果分析

明胶海棉封堵治疗肠瘘12例经验交流刘继军 许杰(广饶县中医院外科 山东 广饶 257300) 肠瘘是腹部外科中较难处理的疾病,多由于腹腔严重感染、手术或外伤引起。

近30年来以引流加择期手术的方法,结合肠外高营养与生长抑素的应用,使治愈率达90%以上[1]。

但昂贵的费用及漫长的病程仍然是当今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采用明胶海棉封堵法治疗肠瘘,方法简单、实用、可靠,价廉,利于在基层医院中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收治肠瘘患者12例。

无引流管的可适时行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已放置引流管的肠瘘病人,待肠瘘时间超过两周,引流管周围至肠瘘处形成完整致密的粘连性包裹,即形成管状肠瘘后,即可应用明胶海棉封堵法进行治疗。

1.2 方法 ①明胶海棉的制备:在无菌状态下,将医用明胶海棉5~10包(根据用量大小调整数量),用医用剪刀剪成细颗粒状;并用生理盐水浸透,放入50m l注射器中,向无菌器械盘中反复推注,直至可以顺利推出全部明胶海棉为止,吸入50m l注射器中备用。

②封堵:引流管消毒后,将1%利多卡因20m l注入引流管中,夹管15m in,然后将明胶海棉一次性注入引流管中,再用50m 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管道,接无菌引流袋并开放引流。

待引流管中无引流液3~4d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采用明胶海棉封堵法治疗肠瘘病人12例,均获成功,未见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5例为胃肠手术后吻合口瘘,封堵2~3次后肠瘘治愈;3例为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后十二指肠瘘,共用此方法封堵3次成功治愈;3例为阑尾炎术后阑尾残端瘘,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另1例为腹部刀刺伤后肠瘘,共计封堵5次治愈。

3 讨论肠瘘经腹腔引流管引流两周后,由于结缔组织的生长,在肠瘘与管壁周围形成一层厚实的包绕,此时,仅有肠瘘处与管腔相通,明胶海棉颗粒经管腔注入后,填塞于瘘口处,因而可起到封堵的作用。

封堵后3~5d,引流管大多可以引流出少量的胃肠道液,随着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逐渐长入明胶海棉内,并形成坚实的疤痕样组织,肠瘘随之闭合。

其中1例病人,11个月后因“黏连性肠梗阻”行再次手术,术中见胆瘘处已为坚实的结缔组织包绕,并与周围组织形成致密黏连,注入的明胶海棉颗粒已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1] 任建安,黎介寿.肠瘘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32-33.(收稿日期:2006-06-03)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93例血常规及骨髓像检查结果分析经验交流王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检验科 北京 10005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 p le myel 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骨骼疼痛,出现病理性骨折;瘤细胞分泌M蛋白引起反复感染,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骨髓瘤细胞增生引起贫血等[1]。

诊断多以骨X线改变为确诊依据,实验室检查为辅助诊断。

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并确诊的93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初诊血常规及骨髓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0~2005年来我院就诊并首次实验室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93例患者。

男性5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8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的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 LT)结果,骨髓象中骨髓增生程度,粒/红比值,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以及形态特征。

1.3 诊断标准 依据目前国内诊断标准:骨髓中浆细胞> 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球蛋白(M蛋白)或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1.0g/24h;无其他原因的溶骨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2]。

2 实验室检查结果2.1 血常规检查 93例患者的外周血检查结果:WBC5.92×109/L[(1.1~15.3)×109/L],结果异常者占35%;Hb77.6g/L [(31~128)g/L],结果异常者占91%;RBC2.51×1012/L[(1. 02~3.94)×1012/L],结果异常者占90%;P LT131.6×109/L [(34~290)×109/L],结果异常者占43%。

见表1。

2.2 骨髓像检查 除3例患者骨髓呈增生减低外,其余87份骨髓的增生程度均表现为明显活跃或活跃,另有3份表现为极度活跃。

粒/红比值为3.16∶1(0.25∶1~14.3∶1);骨髓瘤细胞占47.2%(13%~93%);骨髓瘤细胞多为幼稚型,双核或多核,胞体大,胞浆染蓝色,核染色质细致疏松,多有核仁,瘤细胞多呈聚集状存在,偶见超巨大瘤细胞。

表1 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项目结果异常率(%) WBC(×109/L) 5.92±2.7735RBC(×1012/L) 2.51±1.1290HbG(g/L) 77.6±23.791P LT(×109/L) 131.6±64.3433 讨论・831・Journal of C linical and Experi m ental M edicine V ol.5,N o.7 Jul.2006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23例经验交流廖玲 张泽莉 张士玲 王艳(明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安徽 明光 239400) 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尿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腹部B超检测确诊筛选早期输卵管妊娠并无腹部手术史患者23例进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3例患者,年龄21~36岁,已婚15例,未婚8例,停经40~60d,多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妇检宫颈举痛,子宫常大或略增大,附件区触及包块,尿妊娠试验呈阳性,B超示宫内无妊娠囊,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小于5c m,其中2例有胎芽及心管搏动。

1.2 检查项目 术前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无合并症,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

1.3 处理方法 气管内静脉复合麻醉,头低臀高截石位,常规消毒置巾,于脐轮下缘切开皮肤1cm置气腹针充气形成气腹,tur2 car穿刺置腹腔镜,镜下置下腹部操作孔turcar(3mm,10mm),镜下证实一侧输卵管妊娠。

壶腹部妊娠12例,峡部妊娠6例,伞端见妊娠组织物5例。

合并盆腔粘连8例,对侧伞端闭锁4例,卵巢肿瘤8例,其中成熟性畸胎瘤3例,黄素囊肿5例,所有病人术后均病理证实,符合输卵管妊娠临床诊断。

2 结果2.1 术中情况 术中行输卵管切除术14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8例,输卵管伞端切开取胚术1例,切开取胚术患者病变局部注射甲氨喋呤(M T X)50mg,合并卵巢肿瘤患者行肿瘤剥除术,合并盆腔粘连同时行粘连松解术,合并伞端闭锁者行伞端成形术, 23例均镜下手术成功。

2.2 术后情况 术后禁食水6h,6h后自由活动,术后2周尿HCG均转阴。

2.3 随访 因随访时间较短,有生育要求患者术后妊娠情况不足统计,均正在随访中,其中1例已生子,另1例已妊娠。

3 讨论3.1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 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近年来腹腔镜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电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被病人接受而免受开腹之苦,并且避免了输卵管妊娠破裂腹腔内大量出血而致严重后果。

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清晰,易发现盆腔其它病灶,并将其一并处理。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是可行的。

有研究报道,对于保留输卵管功能,提高输卵管的复通率和妊娠率效果比较明显,复通率94.1%,妊娠率达64.7%[1]。

我院手术病人随访时间较短,术后输卵管复通及妊娠情况尚不足统计。

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和技巧较开腹手术对于手术成功更具决定性作用。

我院经腹腔手术尚处以初始阶段,临床经验不足,我院严格筛选病人,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

23例筛选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病人均镜下证实并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疗效确切。

为预防持续性宫外孕局部注射MTX50mg,杀死残留滋养细胞,术后2周,复查尿HCG 均阴性,证实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报道,在有丰富手术经验及良好设备条件下,异位妊娠破裂,甚至休克病人仍可经腹腔镜手术。

急诊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是安全可行的。

3.2 手术方式 具体手术方式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输卵管妊娠情况而定[2]。

无生育要求者自输卵管伞端电凝剪断输卵管系膜至宫角切除输卵管,或逆向操作。

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输卵管者,峡部及壶腹部妊娠患者自输卵管最膨胀部位系膜对侧纵形切开输卵管取出组织,反复冲洗管腔,局部注射M T X,双极电凝止血,伞端见组织物者切开伞端取出组织,局部注射MTX,双极电凝止血,反复冲洗,吸尽[3,4]。

我院23例病例采取上述手术方式均取得成功。

关于输卵管妊娠组织挤出术学者们尚持不同意见,因挤压可能致滋养细胞种植及损伤输卵管黏膜,现多不提倡使用。

参考文献[1] 姜祥丽.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50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4):238.[2] 郎景和.新世纪的妇科腹腔手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42-643.[3] 罗丽莉,左绪磊.异位妊娠大出血的腹腔镜手术处理[J].中国内镜杂志,2001,7(3):50-51.[4] 陈华,余宁珠.电视腹镜治疗输卵妊娠121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7):433-434.(收稿日期:2006-05-09)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一种,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人就诊科室多,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故本文对我院近10多年来共93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初诊血常规和骨髓象检查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可见: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多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占91%),WBC和P LT异常远较次之(仅占35%,43%)。

骨髓象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多表现为活跃或明显活跃,瘤细胞多为幼稚型,形态异常,由于瘤细胞可呈聚集状存在,分布不均匀,提示本病有必要需多部位多次反复骨髓穿刺方可获得准确诊断,不能以一次骨髓穿刺涂片中瘤细胞比例作为最后诊断依据。

同时,还必须参考血、尿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等其他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才能做出最终实验室诊断。

参考文献[1] 谭齐贤,主编.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收稿日期:2006-05-26) ・931・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7月 第5卷 第7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