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分析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在溶血性
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升高;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 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也有轻度升高。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其典型的病例多在0.5%以下,甚至为0。某些慢性再障 患者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略高,经过有效治疗后,网织 红细胞可呈现明显上升,说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 贫血状况很快会有所改善,如网织红细胞数量没有明显 上升,说明骨髓造血功能仍旧低下,贫血状况近期内不 会很快改善。 可作为贫血治疗时观察疗效的指标:如缺铁性贫血和巨 幼细胞性贫血,在治疗前网织红细胞有轻度增高,经铁 剂或叶酸治疗后,网织红细胞会有明显上升,两周后又 开始逐渐下降,而此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则逐渐上升, 表明治疗结果明显见效。
板脉冲去掉,保留红细胞和白细胞脉冲,因血液中白胞的数 量不及红细胞的1/500,故其总数据近似认为是对红细胞计 数。 在测量白细胞时,利用溶血素,使红细胞溶解,再对剩下的 白细胞计数。 在对血小板计数时,调低脉冲甄别器的阈值计出总数,减去 红细胞的计数(其中已含白细胞的计数),即为血小板计数。 由于不同类型但体积相同的细胞产生的脉冲幅度相同,故仅 靠体积是不能完全区分。 利用高频电导法和激光散射分析白细胞内部结构可弥补这一 缺陷。虽然细胞壁不能使低频电流通过,但能通过高频电流, 细胞核的大小和密度不同,它们对高频电流的阻抗也不同, 因此可用来区分白细胞。 激光散射技术主要用来检查细胞膜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激 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结构和密度的区分能力强,粗颗粒产生 的光散射比细颗粒强,借此可将粒细胞区分开来。 美国COULTER公司的STKS、MAXM系列血细胞分析仪五 分类就是利用电阻法、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1.采集手指末梢血时,因进针浅,出血慢,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渗入血液中, 造成血小板减少(较常见的原因)。 2.虽采集静脉血,但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组织损伤,使组织凝血因子混 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过短。用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 变化,在采血后30分钟内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下降,在采血 30分钟后进行分析可提高结果的正确性。 4.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DTA作为抗凝剂诱导抗凝血中 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 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 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应改用肝素抗凝管或手工计数血小板,推片复查。 5.血标本室温下也不可放置时间过长。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膜薄易于 粘附、聚集和破坏,室温下离体时间过长,可发生变形、自溶、体积缩小,标本 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超过120分钟将显著减低血小板数 值,因此应在采血后30~120分钟内完成测定。 6.患有某些疾病的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少,体积小,仪器阈值的设置可能漏掉部 分小体积血小板,引起计数偏低。同样对超过仪器设定阈值的大体积血小板,也 可能漏掉,造成计数偏低。 7.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 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8.仪器固有误差,包括地线接触不良、电信号线的插头与插座接触和导电性能 是否良好等因素也有影响。
淋巴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譬如儿 童;2.感染,如病毒感 染、百日咳、结核、梅 毒等;3.急性传染病恢 复期;4.自身免疫性疾 病、排异;5.淋巴细胞 白血病,等等。 淋巴细胞减少: 皮质醇或烷化剂治疗后、 辐射损伤、免疫缺陷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2.寄生 虫病;3.肿瘤性疾病,如 慢粒、真红、淋巴瘤等;4. 内分泌疾病,如皮质功能 减退;5.某些结缔组织病; 6.嗜酸细胞增多症,等等。 嗜酸粒细胞减少: 1.急性严重感染;2.应激状 态;3.皮质醇增多或皮质 激素治疗后
嗜碱粒细胞增多:
1.骨髓增殖性疾病;2. 慢性溶血;3.脾切除后; 4.铅中毒,等等。 嗜碱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增多:
1.病毒、立克次体感染; 2.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 生虫感染;3.急性传染病 或急性感染恢复期;4.淋 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 等等。 单核细胞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红细胞
红细胞及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数量
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贫血、红细胞增多和血 液浓缩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 主要用于判断贫血类型、提供贫血原因诊断 线索
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型
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型
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常见疾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附:输注血小板的主要适应证
1.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有活动出血,尤其 是粘膜和内脏出血;
2. 血小板减少,拟接受有创检查或手术; 3. 血小板<10×109/L(也有< 5×109/L );
4. 血小板<20×109/L ,有发热、感染等潜在 严重出血的高危因素存在潜在出血部位;
附:手术或有创检查对血小板计数的要求
中性粒细胞增多:
1.各种感染,尤其是细菌 感染;2.化学性、免疫性 炎症;3.急性中毒;4.急 性失血;5.组织损伤、坏 死;6.恶性肿瘤,等等。 还有肿瘤性增多如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流感、伤寒 以及严重感染;2.造血功 能障碍,如再障等;3.骨 髓病,如白血病、肿瘤骨 髓转移;4.破坏过多,如 脾亢;5.药物,如抗肿瘤 药、多种抗生素
血小板和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
宽度 注意事项: 1.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排除假性血小 板减少 2.参考范围以外不一定需要采取特殊处理, 譬如血小板300~400×109/L左右。如果长期 在450 ×109/L以上可以酌情完善骨髓等检查
血小板减少非病理性因素
正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素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红细胞及相关指标
注意事项:
1.要考虑到年龄、性别因素 2.要注意到检测者居住地的海拔因素以及其他 可以导致慢性缺氧的疾病因素 3.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譬如是否确实贫血、 急慢性贫血
1.红细胞 2.嗜酸粒细胞 3.嗜碱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 7.血小板
血常规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红细胞计数和与红细胞大小数量、血红蛋白
数值相关的指标 血小板数值和与血小板大小相关的指标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比例
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 单核细胞计数和比例
如何分析血常规
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电阻抗(库尔特原理)原理,即血细胞作为
一种物理颗粒,在通过电场时产生电阻,从 而出现脉冲波,脉冲波的数量反映了血细胞 的数目;而不同体积大小的血细胞所产生的 脉冲波大小也不相同,根据脉冲波的大小可 以对不同的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在测量红细胞时,利用一个脉冲甄别器,将幅度较小的血小
异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
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 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 (俗称“返祖现象”)。这 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 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 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 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 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 等。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 有明显不同。这时候,就应 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 人体异性淋巴细胞正常值为 0-2.0%。
牙科检查:血小板>10×109/L 拔牙或补牙:血小板>30×109/L 大手术:血小板>80×109/L
小手术:血小板>50×109/L
顺产:血小板>50×109/L
剖宫产:血小板>80×109/L
精细、微创手术: >80×109/L
网织红细胞
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
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网织 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 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 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 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 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 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形状 呈双凹的圆盘形,无细胞 核。 进入血液循环后还需要2天的时 间才能最终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
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比例
嗜碱粒细胞计数和比例
异淋计数和比例
幼稚细胞计数和比例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分析注意事项:
1.不同年龄人群的参考范围不一样,譬如成 人和婴幼儿、儿童。 2.分类计数明显异常时需要结合手工镜检分 类,譬如自动分析仪常常把幼稚细胞归入 单核细胞。 3.不同状态下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有生理性改 变,譬如应激状态下白细胞可能会偏高。 4.绝对计数和比例综合分析,比例是相对而 言的,有时候比例异常,计数不一定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