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 古代诗歌四首 张优秀课件

七年级 古代诗歌四首 张优秀课件


根据注释,理 解诗歌大意,体会 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 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 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 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 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 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 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 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 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宏伟志向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 诗人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 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 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品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
读 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

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 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赏 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 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 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 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 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
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读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
思考: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 “处处”,“家家”?为什么“争暖树”?燕 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不可以换,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莺和燕都富于季 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春天的来临。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 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能显现出一种春 的活力,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 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 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 情。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 标过五溪”中闻字。
❖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 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 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 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 西湖早春的轮廓。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来?
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初平、几处、 谁家、渐欲、才能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 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 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 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 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 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何等气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名句分析 1、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 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 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 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 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 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 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请你积累思乡的古诗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 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 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 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 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 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 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 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 观沧海 听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第3—8句实写
日月之行 想 星汉灿烂 第9—12句虚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学习目标
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 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 情。 3、赏析名句。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 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 《李太白全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 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 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 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 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 地耸立在海心。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 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 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 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 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 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 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 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欣 赏
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 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 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
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
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
淡的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
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 传递家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 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 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 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 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 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 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 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 里的天涯沦落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 之地极偏远?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 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 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 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 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 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次北固山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 年间进士,参与编撰《群 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其诗流传不多。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 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 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这首 五言律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 一联而闻名于天下。诗题的“次”字是停留、停 泊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