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运动专题训练题

地球的运动专题训练题

地球运动的特点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2.如果下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1. 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

2.B[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知识点二地球的公转运动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A.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B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4.下列关于A、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C.A和B的时间不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3.D 4.D[B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

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

二是海拔。

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1)A(2)A[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

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

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1.B[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C[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3.A 4.A[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

11月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

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

据此回答7~8题。

7.“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①ab段②cd段③gh段④ef段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①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②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④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D[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

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

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8.A[“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交替和时差读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回答1~2题。

1.此日,图中甲地的白昼时间长为()A.10时B.11时C.13时D.14时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A.6时B.18时C.5时D.19时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地区日期不同且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4.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知识点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下图标注的是北半球某河流两岸。

读图回答5~6题。

5.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6.六地中适宜建港口的是()A.①④B.②③C.①③D.④⑥1.B 2.A[第1题,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度应为60° W,地方时为18时,甲地地方时为17时30分,距中午5小时30分,故白昼时间为11小时。

第2题,60° W为18时,甲地(67.5°W)为17时30分,北京时间(120°E)为6时。

]3.B[首先根据经纬网区分哪条虚线是晨昏线,哪条虚线是180°经线。

然后根据地球公转的知识,判断季节,即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时,北半球是夏季。

在此基础上,判定图上看到的是晨昏线的晨线部分,它和赤道的交点是6时。

由此推出甲地为8日8时。

] 4.A[在第1题的基础上判断。

]5.C 6.C[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巨大,流水的侵蚀作用机理复杂,特别是曲流处。

第5题,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水平运动的水流的偏转对河岸的侵蚀作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六地中①、③处为凹岸,⑤位于河流的右岸,这三处侵蚀较严重。

第6题,①③处不易泥沙沉积,适宜建港口。

如何判断晨线、昏线1.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④⑤1.B[熟练掌握各种光照图的判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之一。

其分析方法如下:(1)(2)下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

据此回答(1)~(2)题。

(1)甲地时间为()A.15时B.9时C.8时D.16时(2)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今天”与“昨天”范围之比是()A.2∶1 B.1∶2 C.1∶1 D.3∶1答案(1)B(2)A解析由北极点判断地球为逆时针自转,若阴影区为黑夜,则阴影区与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由自转方向确定OB为晨线,OA为昏线,OB地方时为6时,OA地方时为18时,而甲在晨线以东45°,则甲地时间为9时。

已知北京时间为12时,可知OC为120°E,OD为60°W,为0时经线,则今天与昨天范围之比为(60°+180°)/(180°-60°)=2∶1。

下图中,虚线ACB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①该图表示北半球②该图表示南半球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如果C处某天文爱好者于7月6日18时观测到正北地平线上45°处有一恒星,当他第二天再次于同一方位观测到这颗恒星时,当地的地方时是()A.18时B.18时3分56秒C.17时56分4秒D.18时56分4秒3~5题。

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甲5:28 19:00乙7:23 20:273.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4.当甲地日出时,地球上两个日期分界线理论上除180°经线外,还有()A.0°经线B.38°W经线C.38°E经线D.60°W经线5.下列地理现象发生在此季节的有()①恰逢中国“植树节”②洞庭湖水系储水变化量为正值③寒潮、台风频繁肆虐④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达最大值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7.图中X、Y的时间可能是()A.8:00、17:00 B.8:10、17:10C.8:20、17:00 D.7:50、17:10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1.D[根据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断OP、OQ为日期分界线即是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

由于晨昏线ACB是关于OP所在经线圈呈轴对称,所以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OQ则为180°经线的一部分。

根据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知图中极点O处在极夜状态,可知该图为南极俯视图。

又因为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昼夜分布特点可知BC为晨线。

] 2.C[一个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要想第二天在同一位置看到该恒星,必须提前3分56秒。

]3.A 4.C 5.C[由两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出两地的昼长分别为甲地13时32分,乙地13时4分,由此可知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可知甲纬度较乙高;甲地日出时刻早,乙地日出时刻晚,可知乙地位于甲地的西方,因此甲位于乙的东北方。

甲地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5:28,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计算可知为38°E。

我国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为冬半年;寒潮也发生在冬半年,故①③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