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体诊断学习题word版

检体诊断学习题word版

发绀试题一、填空题1.发绀是由于血液中所致。

2.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皮肤粘膜即可出现发绀。

3.发绀的原因系血液中和血液中存在。

4.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为:、、。

5.中心性发绀可分为:、。

6.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

7.周围性发绀是由于所致。

8.周围性发绀可分为:和。

9.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呈色。

10.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静脉血呈色。

二、判断题1.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2.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3.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

()4.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

()5.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漩血性周围性发绀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6.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行衍生物。

()7.硫化血红蛋白并不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

()8.发绀伴发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和急性呼吸道阻塞、气胸等。

()9.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有明显发绀,但无呼吸困难。

()10.重度贫血,Hb<60克/升时,即使SaO2有明显降低,亦难出现发绀。

()11.临床所见发绀,有相当大部分不能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三、选择题A型题1.对发绀的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重度贫血,有时难发现发绀B.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C.发绀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D.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发绀E.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时可引起发绀,经氧疗青紫可改善2.对于发绀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发绀是指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B.广义的发绀还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C.中心性发绀可分为:肺性发绀和心性混血性发绀D.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淤血性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所致发绀不属于周围性发绀。

B型题问题(1—5)A.发绀伴呼吸困难B.发绀伴杵状指(趾)C.发绀伴意识障碍和衰竭D.发绀伴红细胞增多E.发绀伴心脏瓣膜显著杂音1.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2.慢性肺部化脓性疾病()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急性中毒()4.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型题问题(6—8)A.肺性发绀B.心性混血性发绀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6.中心性发绀()7.周围性发绀()8.混合性发绀()问题(9—11)A.淤血性周围性发绀B.缺血性周围性发绀C.两者都是D.两者都无9.右心衰()10.重症休克(雷诺氏病、严重寒冷)()11.周围性发绀()四、问答题1.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别?2.发绀的病因可分哪两大类?【参考答案及题解】一、填空题1.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2.50克(5克/dL时)可靠3.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4.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5.肺性发绀心性混血性发绀6.呼吸道阻塞疾病肺部疾病肺血管疾病7.周围循环血流障碍 8.淤血性周围性发绀缺血性周围性发绀9.蓝褐色 10.深棕色二、判断题1.√2.√3.√4.√5.√6.√7.√8.√9.√ 10.√ 11.√三、选择题A型题1.E 2.EB型题1.A 2.B 3.C 4.E 5.DC型题6.C 7.D 8.C 9.C 10.C 11.C 四、问答题1.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

发绀的特点是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

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

发绀的特点是常见于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如肢体、耳垂、鼻尖)这些部位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可消失。

2.(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发热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体温持续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日温差在1℃以内,属于:BA.不规则热B.稽留热C.间歇热D.弛张热2.发热的病因最多见者为:AA.感染 B.变态反应 C.内分泌代谢障碍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3.内源性致热原的成分是:DA.矿物质 B.糖类 C.脂肪类 D.白细胞介素Ⅰ4.临床表现为稽留热的疾病常见于:AA.大叶性肺炎 B.败血症 C.风湿热 D.疟疾5.弛张热型伴有寒战者常见于:DA.麻疹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败血症6.发热原因由于产热过多所致,可见于:A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血清病 C.风湿热 D.重度脱水7.体温39℃以上,日温差2℃以上,波动度大,属于:D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 D.弛张热8.驰张热体温一天内波动范围是:CA.不超过1℃B.发热无一定规律C.差别达2℃以上D.在3℃—5℃之间9.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CA.无菌坏死组织的吸收B.结缔组织和变态反应性疾病C.感染性疾病D.内分泌代谢障碍10.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不包括:DA.甲亢B.系统性红斑狼疮C.大量失血 D大叶性肺炎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扣分。

)1.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A、B、C、D、EA.病毒 B.支原体 C.细菌 D.真菌 E.寄生虫2.稽留热常见于:A、DA.大叶性肺炎B.肺结核C.支气管炎D.伤寒E.败血症三、填空题1.引起发热的病因临床上大致可分为_____和______两大类。

答案①感染性,②非感染性。

2.正常人的体温是由______和___________所控制。

答案①大脑皮层,②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3.正常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为__;直肠温度为__,腋下温度为_。

答案①36.2~37.2℃,②36.5~37.7℃,③36.0~37.0℃。

4.一般来说,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___,呼吸每分钟增加___。

答案①10~20次,②3~4次。

5.弛张热的体温在_____以上,一天之内的体温差别在______以上。

答案①39℃,②2℃6.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地维持在____以上,持续____,昼夜波动范围不超过___。

答案①39~40℃,②数日或数周,③1℃。

7.白细胞致热原属______致热原。

答案①内源性。

四、判断说明题(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并说明理由。

每小题1分,判断、说明各1分,判断错误全题无分)。

1.内源性致热原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2.外源性致热原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将“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改为“不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3.白细胞致热原先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间接作用于体湿调节中枢。

(×)将“先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间接作用”改为“可直接作用”。

4.正常成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一日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5.体温升高1℃,脉搏约增加12次/分。

(√)6.正常成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一日内波动范围可达1.5℃。

(×)将“可达1.5℃”改为“不超过1℃”。

7.在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的波动,如晨间稍低,下午稍高。

(√)8.临床上以非感染性发热较多见。

(×)改为“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五、概念题1.发热:正常人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寒战: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使产热增多,同时有皮肤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此时的骨骼肌阵缩即为寒战。

3.热型:按常规方法测量发热病人的体温,并标记在体温单上,所形成的不同形状的体温曲线即热型。

4.间歇热:间歇热是体温骤然升高达高峰(39℃以上)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5.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以上,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6.稽留热:持续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的高热期。

7.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然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出现。

见于回归热、霍杰金病等。

8.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得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9.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0.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它们多为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12.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介素Ⅰ,它的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六、简答题1.发热伴口唇单纯疱疹见见于哪些疾病?答案:常见于大叶肺炎、流行性脑脊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2.先发热后昏迷见于哪些疾病?答案: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3.先昏迷后发热可见于哪些疾病?答案:可见于脑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七、论述题1.试述热型的临床意义。

答案: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肋于发热原因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2.试述发热的病因。

答案: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的病因有: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常见于: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②组织坏死及组织破坏。

2.变态反应。

3.内分泌代谢疾病。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5.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6.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稽留热:持续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

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C,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