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0 引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
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
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
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
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
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
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
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3]。
一直以来,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都是从各自本身的视角对其实行了深入的探索。
按照康德的理解,对于自然界的空间描述即为地理,地理空间结构是构成地表空间的各个部分在形态上或功能上的连接方式[4]。
同地理学进行比较,城市规划学则更偏向关注城市实体空间,以规划学的立场来看,由城市形体环(physical environment)构成的外部空间则是城市空间(urban space),它是同实体(mass)相对应的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的要素。
尔后,又归纳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元素及心理学中的知觉等观点,派生出了“场所”的概念。
城市中人类本身活动,就是人和人工(manmade)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大多场合确定了环境结构。
因此,城市规划学认为,城市的价值观、效率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即城市环境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5]。
1.2 经济发展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化1.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影响因素古往今来,伴随经济技术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处在不停地演变中,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类: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作为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市场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愈加复杂化与多元化。
2)技术因素。
绝对地理距离通常都会变成人们直接感触到的生活空间中的制约因素,城市的有形与无形空间均在技术影响之下产生了深远变化。
3)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产生的影响关键显示在4个层面:人口负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意识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
4)政策因素。
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政策、城市规划以及土地使用与住房分配制度、财政投资等政府政策对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
1.2.2 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主要经过下面情况发生作用。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会致使城市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变化,就是城市中呈现出了新功能抑或先前的功能衰退,损害了功能空间的适宜性关系,加重了城市功能与空间之间的矛盾,由此出现了慢慢变化的内应力。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政治体制、城市社会生活以及城市运输条件和技术手段等外部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增强了城市空间演变的适应能力[7]。
所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按根本上说是持续适应的经济功能变化过程。
伴随城市功能由前期农业自然经济至市场经济的演变,我国的城市形态也从之前的封闭城郭,经过了地域结构的分化到开放多元化。
城市经济功能的演替势必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同一时候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也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完善。
不但如此,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同样使得城市的用地持续的出现新类型且提出了新需求,由此从根本上对包含城市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两者的城市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变,必然会带来经济功能的调整,从而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将得到重组[8]。
2 赣州市经济发展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2.1 经济发展的变化每年的规划其实可以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城市发展的进程。
固然,对于城市中每个阶段的现状具有一定超时性,2006年左右,赣州市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所以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在“十一五”的发展背景下,“十二五”时期,经济总量将会迈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明显得到优化。
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10:51:39,新型的城镇化平稳推动,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了5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
其中研发的投入占地区的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 1.2%。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明显得到增长,中等收入的群体不断扩大。
竭力达成居民收入的增长同经济发展一致,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全民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升。
民主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新进展,社会管理制度日渐完善,人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也更加的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扎实的推进。
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快速的发展,生态产业与生态城镇的体系开始形成。
从空间结构来看,伴随经济功能的多样化,空间结构也变的越来越复杂,中心城市的形态模式由先前的“一核两翼”团状发展模式变为轴向带型的发展模式,防止了摊大饼蔓延式的发展,城市以良性轴向,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型的城市。
未来的中心城区将可形成“一轴、三区、三带”形态模式。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2006年以来,赣州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调整,由原来的第二产业为主导,变为了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发展的形式。
伴随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快速增长,激发了旅游业、商贸以及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所下降,渐渐使得第三产业在赣州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又有回升的势头,许多企业在开发区一带建立起了大量工业园,形成工业园区,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稳定或有下降态势,这样,赣州市在二、三产业之间交替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模式。
所以,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近年来,赣州大力实施新型的工业化战略,着重发展高端的矿产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经济做提升层次、优化结构与大总量。
经过深入的推进稀土、钨、萤石等优势资源的整治整合,赣州在积极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力发展资源的精深加工,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速推进了矿产产业规模化与高端化;并且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的战略,加快了推进特色产业技术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与扶持创新型的企业,并紧盯央企、龙头企业,组织产业的招商,以大企业、大项目来支撑起工业的经济大厦。
3 小结经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解析后,明白到它在自然资源条件制约下,由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利益的主体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过程以及社会组织这4种力量彼此作用而组成的。
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它们间的作用就会伴随着此起彼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形成由特定的主导空间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9]。
城市经济功能在朝着多元化演替的时候,它的空间结构也跟着扩张与演化。
作为江西省重点发展地区,赣州的城市经济功能与产业结构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一些转变,从而带来了空间结构在短期内的扩张与重组,如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
于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和未来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引进及就业人口的增长,必然使赣州的经济功能继续发生转变,空间结构也将相应的进行重组、优化。
本文通过对赣州经济发展及功能不断转变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给我国其他同样处于经济发展给空间结构带来变化的城市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唐启国.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创新之作[J].创新,2009,3(2).[2]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14.[3]A.B.Gallion.The Urban Pattern[Z].Van Nostrand: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4]柴彦咸.城市空间[M].科学出版社,2000.[5]赵和生.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陈辞,李强森.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7]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6-47.[8]郭鸿懋,江曼琦,陆军.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9]石崧.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