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忽视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那么,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果,则这种成果就是创新成果;试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活动(过程);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主题报告中就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发展人的创造力。
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生存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前人曾这样总结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自我实现之阶,是创业创效之路,是巨龙腾飞之翼,是民族进步之魂。
”②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因素中关键之所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
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如何生存。
因此创新是个人价值提高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全人类应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创新能力如此重要,而它的形成又不是短期可以促成的,它需要父母从小的呵护与培养,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开发个体潜能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许多家长将儿童的创造性扼杀在了摇篮里。
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因为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思想,阻挡了他们求知的脚步,从而变得平庸。
---------爱因斯坦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多次谈到,中国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会考试,但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欠缺,缺乏创造性。
那这又是由于我国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主人公名为浩军,是名高中生。
在父母眼中他是个乖孩子,只会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更没有创造的冲动。
尽管学习很刻苦,但他的成绩并不出色,而且最差的一门是物理。
对机械类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转动、力这些字眼,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
他怀疑自己是因为童年的一些刺激和伤害,而患上了强迫症。
随后他回忆了两件对他伤害颇大的事件。
一件发生在三岁那年,他由于好奇而拆掉了家里的镀金的表,遭到了爸爸的毒打和妈妈的责骂。
小学后,虽然挨过一次打手变得老实多了,但想象的翅膀还在不断成长,他对家里坏掉的灯泡提出了修理的办法,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被父亲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斥责一通。
至此,他完全丧失了想象的兴趣与创造的动力,成了一个完全由父母塑造出的泥偶。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绝不是个例,家长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毁坏了东西就是不对的,一定要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其长记性,如果毁坏的东西较贵重,孩子还要背上败家子的骂名。
能够在孩子犯错后微笑的鼓励孩子继续拆或学会的家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中国的家长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他们似乎从没想过,孩子的这种破坏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更不会想到,一顿打,便毁掉了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既然说到爱迪生,我们不妨看看欧美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我们的迥同。
在爱迪生的幼年时代家长就能很好的保护他的好奇心,并启发他进行独立思考。
5岁时,他曾躲在邻居家的仓库里,蹲在鸡蛋上孵小鸡。
到吃饭时还没回家,急得家人到处找。
最后爸爸把他从邻居家的那家仓库找了出来,他屁股上沾满了鸡蛋破后流出的黄液。
爸爸见此景哈哈大笑,妈妈也没有责备他,认为孩子好问好学,会有出息的。
从此,母亲便因势利导的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爱迪生日后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2000多项电器,与父母的热心支持与培养有密切关系。
由此看来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确有不妥之处,为进一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被分为压抑型、溺爱型、民主型这三类。
在杨宝忠先生的《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强权式教育,溺爱式教育,放任式教育,收买式教育,和复合式教育五中。
通过分析,放任式教育的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教育组织者恪守‘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古训,或者以工作忙为借口,……无原则的宽容和庇护儿童的缺点和错误。
”③二是不规则的钟摆现象。
“……平时没有引导和规范,而是在儿童已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后,才急于补救。
心情好时对孩子和颜悦色,心情不好时,对儿童是厉声厉色,横加斥责,拳脚相加。
以上两类表现可分别归类于溺爱型和压抑型(强权型)。
收买式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经常通过物质刺激的形式诱导和收买儿童,以使的某种行为出现或者不出现,某种活动继续或者终止。
经常被收买的儿童,做事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吃苦耐劳,意志力薄弱,爱投机取巧,拈轻怕重。
”究其定义与结果,我认为收买式可以归为溺爱型。
最终,经过总结,可将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四大类:一、民主型,二、压抑型,三、溺爱型,四、复合型。
首先,我将通过对后三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入手,一一分析其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
1压抑型--------关键词:体罚、斥责、阻挠、不关心、不支持在文章开头举出的邵军的例子,他就处于一个典型的压抑型家庭中。
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往往抱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此他们不惜对孩子施以强压,通过暴力的手段防止孩子从事他们意愿以外的事,这种恐吓,胁迫的做法在孩子心灵上上了一把锁。
长期如此,孩子曾经那拥有缤纷想象的思想被禁锢了,家长说这样对,那就这样,家长说那样不对,那就坚决不能那样。
孩子因此失去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家长成功的奴隶了孩子的思想,也就不怕孩子再有出格的行动,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有没有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个小女孩把养的昆虫放在窗台上,被妈妈扔在地上,还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这一巴掌可能打掉了孩子所有的兴趣和想象力。
总是因为好奇心而受到伤害的孩子,又怎能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求知兴趣,又凭借什么产生创新的欲望呢?欧美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努力呵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而我们的家长却在努力的扼杀,生生剪掉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想象的翅膀。
这样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多半是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思想懒惰,想象力贫乏。
当小孩子对某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我们家长的反映往往是“你别烦我,正忙呢”,“你哪那么多为什么”“你别瞎想,好好念你的书去”,对于孩子灵光的闪现,家长总是显得很不耐烦。
很少有家长能认真考虑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引导孩子探讨了。
以下是我在小范围内关于家长对孩子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
2溺爱型--------关键词: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情独立性情是拥有创造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也与孩子是否能够独立创造有着密切关系。
再看以下例子:在学生假期中,中国和日本多次开展中日学生野营活动。
几乎每次活动,中国孩子的表现都比日本孩子差。
在路途中,中国孩子有些不适,大人就会让他上车,回后方宾馆休息。
一个日本孩子病了,不仅是孩子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日方领队也认为这是磨练他的好时机。
日本孩子到了天安门广场,日方领队对孩子们说,现在给你们每人发20元人民币,自己买一顿饭吃,自由活动,四点半集合,然后日本孩子三五个一组走开了。
中方老师很担心,心想你们从日本来的,中国话不会说,路也不熟,天安门四通八达,找不回来怎么办?日方领队摇头:“没关系,回不来也是锻炼。
”借此我们可以揣摩一下,为什么同为亚洲国家,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远远的高于中国。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几乎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削苹果,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都被剥夺了,他们还能上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创意的源泉呢?青少年的确需要呵护,但我们的家长偏偏弄反了方向,应该注意呵护的是孩子的创新意识,但家长总是有意无意的抹杀;不应该包办一切的是孩子的成长生活,过渡的保护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无能,以下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独立性情培养情况调查问卷的题目及结果。
3复合型综合了溺爱型与压抑型两种类型的特征,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单纯的溺爱型与压抑型,或许并不多见,多数家庭会以一种综合的形式呈现,或在不同的时段分别呈现。
这种教育方式既在行为上使孩子成为没有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无用人,又在思想上使其倍受摧残和禁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以上两类。
4民主型-------关键词:自由、融洽在民主气氛下,孩子勇于提出质疑,乐于思考,加之家长的鼓励与引导,创造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家长至少不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更不会加之打骂。
但若具体观察,也会发现在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是有轻有重的,当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创新思维时,家长一定要乐于欣赏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启发。
仅仅持有一种民主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家庭中,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谁会去关注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贫困家庭,家中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被孩子拆了,家长怎能不气?就算在小康家庭中,家长也会为了一块镀金的表而将孩子痛打一顿。
要家长完全忽视家中经济条件去培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效的“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会将希望寄托的孩子的学习上,溺爱型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干,”压抑型家长会说,“不要搞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好学习去,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功和改变全家命运的唯一途径。
另一种情况就更为急功近利,家长会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让孩子辍学在家中帮忙干活,这样的孩子虽然拥有了动手能力,但缺乏教育思想上还是一片空白。
2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人有哪些特征呢?谦逊,谦谨,克制,和蔼,温顺,忠厚。
乍一看这些似是优点,但他们却对创新思维的产生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多年,就是因为在这种“中庸”思想的熏染下,人们习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缺乏无限的进取心,在看下面的一些俗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新能力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如此的没有地位,“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中国家长总是抱着一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来束缚孩子,试图将几千来年流传下来的陈腐的中庸之道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
方法雷丁指出,促进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有如下四种:⑴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
⑵适时的把对孩子的期望表达出来,并恰当的运用奖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