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千亿文旅产业2014年03月07日08:46 来源:乐山日报【字号大中小】打印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千亿文旅产业编者按:在市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上,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协、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围绕全市“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23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大会发言材料。
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乐山中心城区美丽发展的建议乐山中心城区的建设之路应紧紧围绕“水润嘉州、生态乐山”的定位来开展,发挥水优势,彰显佛文化,打好生态牌,实现产城互动,景城相融。
(一)大力实施主城区五大提升工程,以城带产。
重点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一是实施“一退三还”示美工程。
大力开展“退居还水、退居还林、退居还山”工程。
“退居还水”,就是要让房屋远离河流与湿地,实现水质清亮,显水露水,高品质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嘉州人文历史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使之成为水润嘉州的新地标。
“退居还林”,就是要减小城市建筑密度,大力实施城市增绿、植被恢复和园林景观改造,在城郊大道和城区干道上形成一街一景色、一路一特色的效果,重现海棠飘香的嘉州之美。
“退居还山”,就是要拉开建筑与山林之间的距离,严格控制三江沿线和绿心周边建筑的密度与高度,实现显山露城,显水露城,变三江环抱的主城核心区为大公园、大景区。
二是实施“龙游三江”秀美工程。
要珍惜三江环绕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掘三江水资源,把三江打造成流动的风景和生态产业的容纳地,使之成为主城区的翡翠项链。
实施“龙游三江”秀美工程,可从合理扩容大佛景区,适度建设凤洲岛入手,对凤洲岛侧的小铜河进行科学利用。
通过“龙游三江”工程的实施,还可以把中心城区提升成为招商引智宝地、文化园、科技园之乡,成为乐山市名佛之外的又一名片。
三是实施“凤舞嘉州”至美工程。
利用城市中心的老宵顶、绿心片区、叮咚井、桂花楼、文庙等历史沉淀和生态元素,凸显主城区山、水、景、史、人的文化特点,建设一批有自身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使“城佛一体”遥相呼应。
可考虑打通绿心至老霄顶的城市步行通道,把文庙、叮咚井、龙神祠、桂花楼、明城墙以及和竹公溪水上通道连成一片,并适当恢复乐山相关“历史与文化”内容,形成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有相当规模的“历史名城公园”。
可借助武汉黄鹤楼创意,建嘉州凤凰礼佛楼(塔),把文庙与附近遗存的古建筑、老民居串联成为展示乐山文化内涵的(嘉州)城史博物馆群。
四是实施“智慧城市”信息工程。
应当坚持信息化适度超前的理念,抓住光纤信息网络扩容提速被誉为“城市信息传播革命”的契机,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与市场推广,加大在金融、教育、物流、物联、网络等绿色产业的投入,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特别要借助网络技术,开发一批介绍、宣传、推广乐山产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微电影,与城市产业、城市营销、城市管理形成一体,为乐山市的生态经济、产业经济服务。
五是实施“城乡一体”服务工程。
改变城强乡弱的局面,打破户籍壁垒,按常住人口与发展态势,作好城市公共服务的五年与十年规划。
实现城镇村公共服务内容、标准与服务主体的一体化。
重点应放在交通设施、食品安全、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养老保健、社会管理等6个方面。
可以把构建便捷的交通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开通区县同城化公交,打造好交通次枢纽,建立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网络无缝舒适衔接的智能交通系统,促进交通经济圈的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启动主城区四个产业崛起计划,以产促城。
推进三次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努力让主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
一是以新型节能建材为突破口的绿色产业崛起计划。
二是以国际休闲度假为目的地的旅游转型升级计划。
三是以银发工程为发力点的康体养生崛起计划。
四是以食品安全放心城为发动机的嘉州美食崛起计划。
(九三学社乐山市委)高铁开通后峨眉山旅游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峨眉山市即将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开通后对峨眉山旅游业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机遇,一是客源市场更为广阔,二是旅游交通更加便利,三是区域核心地位更加突出。
有五个方面挑战,一是快速交通增加了基础设施支撑压力,二是外联内滞增大了旅游集散压力,三是研发不足带来了产品开发压力,四是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营销提升压力,五是人才短缺加大了市场拓展压力。
建议实施“六大工程”。
一、城市形象提升工程。
引入“禅城”概念,充分发掘和利用大佛禅院、大庙飞来殿(禅是佛与道相融的产物)、符溪径山寺、双福瓷佛寺和景区低山区寺庙群浓厚的禅文化底蕴,推广“寺在城中,寺在景中,禅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禅、城”理念,充分利用“名山、名僧、名城、名寺”的品牌效应,摒除喧嚣嘈杂的现代城市氛围,满足人们对“养心”的追求,构建和谐旅游城市。
二、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一是以峨眉山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加速开发“大佛禅院佛文化体验区、峨眉前山四季坪养生度假区、峨眉后山梅子湾康疗度假和大庙飞来殿道文化度假区”四大景区,使之成为我市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着力打造和开发一批产品鲜明、创意不俗、人们喜爱的宗教旅游产品,天主教的教堂婚礼,伊斯兰教的清真饮食一条街,佛教的工艺素斋,禅修培训教程等,以及特色宗教旅游纪念品。
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提高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一是与文化融合。
深度挖掘佛文化、道文化、武术文化和茶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旅游特色小镇。
二是与工业融合,积极发展“高、新、轻、净”工业类型。
三是与现代农业融合。
依托峨眉山名茶种植、有机蔬菜等农业特色,建设一批旅游型特色小镇、休闲农庄。
开发一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规划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包装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美食、采摘等体验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山区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
四、交通对接工程。
一是加快完善城市集散服务中心、旅游交通导引系统,建设城市休闲绿道,开通连接景区之间,配置多国语言观光巴士线路和自行车出租点,汽车租赁服务,并与旅游散客中心共同形成网络化的地面散客服务系统。
二是进一步规范道路标识标牌。
三是主动与风景区对接,协调解决游客零换乘的问题。
五、城市品牌推广工程。
一是围绕城市主题,精心提炼出一些能激发旅游者共鸣的情境、故事,推出城市形象。
二是深度策划春之茶、夏之禅、秋之养、冬之乐等活动,配合适量硬性广告的投放,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是深度策划“六个一”活动,即一句形象宣传口号、一部全域专题片、一部旅游宣传片、一部反应我市历史文化的电影、一部电视连续集、一系列微电影。
四是大力发展会展会务活动。
策划推出峨眉国际武术节比赛、峨眉国际桥牌赛、峨眉国际标准舞大赛等“三大”赛事。
举办国际佛文化论坛、道文化论坛和中华中药博览会“三大”会展。
组织峨眉国际啤酒节、国际采茶节、朝山会和峨眉大庙会等“四大”节庆活动。
五是加强旅游服务行业培训和市民诚信教育,塑造我市“文明好客”良好形象。
六、人才培训工程。
一是努力吸引大学生从事旅游工作。
二是引进旅游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专家库”,制定相关奖励和优待政策吸引海内外旅游人才。
三是加强导游人才建设,建立新的导游管理机制、研究导游酬薪回报方式、提高导游工作地位、加强导游培训,放宽导游进入条件,吸引有志从事导游工作的社会人员加入导游行列。
(政协峨眉山市委员会)打造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国·乐山国家水公园如何做好做活“水”文章,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精心打造乐山国家水公园(Nationalwaterpark),对改善提升乐山水环境,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大意义。
建议建立“政府主导、规划引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投入机制。
一是以水为魂,构建乐山中心城市的新品味。
乐山主城区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环绕,竹公溪、赛公河穿城而过,灵秀的水景风光及自然风貌营造出各色景观,形成了较之同类大多数三线城市稀缺的水景资源。
应经过高起点的景观打造,凸显乐山老城区宁静优雅的休闲气质和宜居氛围,充分释放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位,与乐山大佛交相辉映,与中心城区景城一体、山水相融的品位相得益彰。
二是以水为魂,走出水利改善民生的新路径。
因地制宜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库区基础设施,将库区水利资源转化成水景产业优势,带动库区移民通过二、三产业创业增收,形成与移民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以水为魂,实现观光游到休闲游的新转型。
水可极大地扩大乐山旅游业的空间,对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游到休闲游的转型有积极作用。
建议:积极构建以江、河、湖、库、渠为主框架,以城、郊、乡构成面、线、点相结合的乐山市水利风景区布局。
如中心城区打造人、水、城相依相伴的居住、地产型休闲水利风景区;北部依托岷江平羌小三峡—荔枝湾打造美食、养生型休闲水利风景区;南部依托犍为同心桫椤湖等打造运动、游乐型休闲水利风景区;西部依托峨眉河形成“峨眉湿地,生态长廊”,彰显慢城理念,打造运动、生态型休闲水利风景区;东部以“耕城”为中心,依托中小型水库,结合农业、水产科技博览园打造游乐、文化型休闲水利风景区。
四是以水为魂,建立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的新平台。
应切实抓好政策引导、规划引领和项目包装,建立政府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社会存量资本积极投入水利旅游产业的新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水利风景区规划要纳入全市建设规划体系,突出水利特点、地域特色和水文化内涵。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
四是先行试点示范,先期规划实施高中水库、峨眉河、平羌小三峡等水利风景区建设。
(特邀界别)打造乐山城市文化综合体彰显城市发展软实力(一)科学规划,加快建设。
城市文化综合体应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副中心区、边缘区,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圈。
按照“发展经济、文化先行”的思路,把文化内涵与文化理念体现和渗透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将乐山城市文化综合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与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用地规划无缝对接。
一是依托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打造文化街区。
应重点抓好乐山市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推进市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等市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政府的重点项目工程。
同时,应加快推进乐山市美术馆阵地建设和数字美术馆建设。
二是将现老公园、老霄顶、文庙,建设成市民休闲文化区域。
三是建设嘉州文博城——中国西部博物馆聚集中心。
该项目已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
应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尽快形成以文博旅游产业为支撑,集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展览、学术交流、交易拍卖、当代艺术创意产品开发、销售和文博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