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是受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被认为是最关键的调控因子, 以VEGF及其受体作用途径中的任一环节为靶点,阻断VEGF对肿瘤血管的作用,都可以达到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VEGF靶向抗肿瘤血管生成成为抗肿瘤的新策略。
【关键词】VEGF 肿瘤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也叫做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在正常胚胎发育时有广泛的表达,但正常成年者的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在肿瘤等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异常升高。
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因子,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VEGFR)结合,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1.VEGF生物学功能VEGF的功能包括:①诱导内皮细胞钙浓度短暂升高、形态改变、分裂及运动,影响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加快基底膜降解,从而发挥促血管生成功能。
②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蛋白外渗,形成血管化纤维蛋白基质,为内皮细胞迁移形成网架。
血管内物质外漏也为肿瘤转移提供基质,这对于肿瘤发展和转移可能比促内皮细胞增生更重要。
另外,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弥散作用于肿瘤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造成瘤周水肿。
③改变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诱导其合成大量蛋白水解酶,加速血管构建。
④抑制宿主抗原呈递细胞成熟,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监视。
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bcl-2基因表达,提高诸如放射损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抗凋亡的能力。
2.VEGF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机制肿瘤的侵袭、转移涉及到多个步骤:包括在局部生长到一定大小后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而存活下来, 瘤细胞达远处组织器官后粘附, 继而新生血管形成, 最后继发成瘤。
VEGF几乎参与了此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而不仅仅只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通透性因子。
2.1 VEGF通过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粘附的调节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2.2 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通过自分泌机制与瘤细胞上的VEGFR-2(KDR)结合,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
2.3 VEGF通过抑制树突细胞的分化、成熟,减少树突细胞的生成从而降低宿主免疫功能。
3.VEGF肿瘤治疗中的应用3.1 基因治疗3.1.1 反义寡核苷酸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VEGF基因水平的分泌,也可特异性降低细胞中VEGFR mRNA水平。
高渝等利用超声微泡介导VEGF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作用于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能够有效下调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继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增加而增殖减少,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1】。
王颖等的实验表明,VEGF反义寡核昔酸局部注射能够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
小鼠接种完lewis肺癌细胞后,用VEGF反义寡核昔酸(ASODN) VEGF正义寡核昔酸(SODN)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并对比,结果显示VEGF反义寡核昔酸是VEGF正义寡核昔酸抑制肺癌组织生长作用的8倍【2】。
3.1.2 RNA干扰以VEGF基因为靶向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真核表达质粒,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基因的表达,费春梅等采用DNA重组技术根据大鼠VEGF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shRNA寡核苷酸片段,构建表达质粒并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Cs,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VEGF mRNA 及蛋白质的表达。
3条VEGF shRNA质粒均可下调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3】。
3.2 阻止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3.2.1 抗VEGF和VEGFR抗体利用VEGF或VEGFR的单克隆抗体与VEGF或VEGFR结合,阻断VEGF与受体的结合,达到抑制其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发挥抗肿瘤的效应。
对于已表达的VEGFR可以利用抗VEGFR单克隆抗体与其结合,阻断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抑制血管生成的目的。
目前针对VEGFR-1研究较多的是其单克隆抗体DC101。
抗VEGF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为一种重组人源化IgG1型单克隆抗体。
轻链可变区由鼠源部分组成,能与VEGF结合,重链固定区和大部分轻链区为人源部分。
Bevacizumab 与VEGF-A结合抑制VEGF-A与其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但其不结合PIGF、VEGF-B、VEGF-C、VEGF-D。
曹梦苒等的关于IFL(irinote-can, fluorouracil和leucovorin)联合贝伐单抗(5mg/kg)方案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临床试验,显示该联合方案增加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贝伐单抗与IFL方案联合应用,较单用IFL方案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44·8%vs34·8% ),延长TTP(10·4个月vs7·1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 10·6个月vs6·2个月)和中位生存期(OS,20·3个月vs15·6个月)【4】。
美国FDA已经把它与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联合化疗作为治疗转移性直结肠癌的一线药物,而其在转移性乳腺癌、肾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临床试验中也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VEGF的单克隆抗体3E7、GV39M、2C3等都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候选药物。
3.2.2 VEGF受体的抑制剂VEGF受体阻断剂可与VEGF受体结合,进而阻止其与VEGF作用,也起到抑制VEGF的作用。
此类药物包括: SU5416、SU6668、ZD4190、ZD6474、ZK222584、CD547、632、SU11248等。
ZK222584又称为PTK787,是Novartis公司研发的一种有效的选择性针对VEGF-2受体KDR和Flt- 1激酶的抑制剂。
它可以抑制VEGF诱导的VEGFR-2(KDR)自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h胞的增殖、迁移,肿瘤内部微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SU5416是一种VEGFR-2(Flk-1/KD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物,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SU5416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从而抑制多种不同起源肿瘤的生长。
3.2.3 VEGF片段VEGF片段作为其抑制剂是具有极大潜能的,分离出的来自于VEGF外显子6的含12个氨基酸的肽能抑制VEGF与HUVECs结合和VEGF诱导的有丝分裂、细胞迁移、内皮细胞存活、ERK激活和前列环素的产生。
在体外引起明显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并且认为这种肽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至少部分地是通过抑制VEGF与VEGFR-2(KDR)的结合。
研究证实VEGF189的外显子6编码的多肽片段QKRKRKKSRYKS能与特异结合,但并不激活KD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从而竞争拮抗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秦浙学等选择该多肽进行188Re 标记进行肿瘤显像,不仅可以避免标记完整VEGF分子的繁琐技术,又可以避免完整VEGF促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
因此,多肽QKRKRKKSRYKS有望作为放射性核素标记进行肿瘤显像及治疗的生物分子【5】。
可见,用VEGF片段进行抗肿瘤治疗是一项可行的策略。
3.2.4 可溶性受体可溶性VEGFR由受体的胞外区剪接而成,具有可分泌性,但组织中自然分泌者较少,属于稀有剪接形式。
其拮抗VEGF作用是通过形成异二聚体,即显性阴性突变型来实现的。
现证实可溶性VEGFR仅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能力,而无信号传导功能,因此可竞争VEGF的功能受体,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可溶性受体sFlt-1由VEGFR-1(Flt-1)蛋白的胞外前6个结构域加上1个特异性31氨基酸尾部组成,是Flt-1的mRNA经交替拼接生成,在正常角膜中亦有表达,可以高亲和中和抗体的形式与内源性VEGF-A结合,阻断其信号传导,抑制其促血管化作用【6】。
寇伯君等应用RT-PCR技术,将可溶性VEGFR-2片段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并成功转染肿瘤细胞系S180和B16,体内实验显示,转基因细胞系的瘤重减轻,体积明显缩小,且其血管密度明显降低,而KDR蛋白表达明显增高【7】。
3.3VEGF信号转导阻断剂VEGF与受体结合后将产生受体自磷酸化等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过阻断转导途径,也可达到抑制VEGF作用的目的。
VEGFR与VEGF结合后,首先要通过酪氨酸激酶活化,诱导自身磷酸化和转磷酸化,才能触发信号传递。
因此,抑制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将会阻断信号传递过程。
目前有不少针对VEGF及其受体结合一系列信号转导方面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它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008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将索拉非尼列为晚期肝癌(HCC)的一线治疗药物。
另一种广谱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能够抑制VEGFR-2、VEGFR-3和VEGFR-1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R-β)、KIT、Flt-3和RET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特异性阻断这些信号传导途径达到抗肿瘤效应。
已于2006年1月获得FDA批准,2007年11月获得SFDA批准,适应证为胃肠间质瘤(GIST)和晚期肾癌【8】。
3.4 以VEGF为中介的导向治疗将VEGF与小分子毒性物质结合后,通过VEGF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挥抑制血管形成及杀瘤效应。
白喉毒素分子DT390可分别与VEGF 165和VEGF 121结合均可抑制表达VEGFR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卡波西肉瘤细胞的生长,而对不表达VEGF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B细胞则无毒性作用。
两者均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VEGF的结构和功能将会日益明确。
如上所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的因子。
随着靶向血管治疗肿瘤新策略的倍受关注,可以通过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阻止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传递等可抑制肿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