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说课稿
陈月青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

作为三、四年级地衔接,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

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讨。

C、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起来的处事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难点: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课时安排:二课时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争论的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讲故事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通过一个故事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学生对此类文章是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感受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收获一些知识。

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多角度思考,各抒己见。

以学生之口代言,易使学生对故事的
内涵产生共鸣,对启发学生如何学习、思考也很有帮助。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
2、直观教学法:为了帮助学上讲好故事,先让学生在脑中放电影,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难度。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理解“烟熏火燎”。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

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书、讨论、品味、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

同时让学生查“无字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以为然”。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快速抢答游戏:
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争论的结果怎样?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课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故事、快速抢答游戏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

(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

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

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

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指导读通课文1、师范读课文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在争论?因为什么而争论?结果怎么样?指名一一回答,再试着合起来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在指导课文的朗读,以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写字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达对生字的看法。

如:哪儿容易写错,哪个字有相似的字,哪个字在田字格中占比例要特别注意等等。

2、教师根据学生要求,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练习写。

(设计意图:写字水平的提高重在平时的训练,每一个都指导是不可取的,应抓重点,抓难点。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1、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思考: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画出相关语句(相机板书:煮、烤)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

(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

”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

”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

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

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
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7—10节)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
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也不会()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五、作业
1、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是清代一本笑话集,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建议同学们课后搜寻阅读,准备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

2、把《争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听,相信他们会有所启迪!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六、板书设计
23.争论的故事
煮烤
做事应抓住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