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的本质及其实现: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李增刚内容提要:文章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本质,指出,国家就是不同利益集团达成的调和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契约或组织。
从规范意义上讲,国家利益应该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从实证意义上讲,国家利益只能代表一部分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
文章进而运用公共选择立法层次上的一致同意理论,指出了国家利益要求在立宪层次上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达成一致同意,为实现帕累托改进采取的补偿并不总是可行的。
当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可避免时,利益集团的游说会造成公共政策偏向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使国家利益不能够实现最大化,而鼓励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降低政策偏向的程度,甚至会产生与没有利益集团时相同的结果,或者使国家利益代表相关利益最大集团的利益。
关键词:国家利益 利益集团 公共选择一、国家与国家利益的本质(一)国家的本质简单地说,国家是由不同主体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不同主体的利益也就构成了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
不论是从契约论、剥削(掠夺)论,还是从 暴力潜能 分配论(诺思,1994)出发来理解国家,国家都是一群人组成的集合。
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契约达成的。
霍布斯(H obbes)明确指出,国家就是 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霍布斯,1985:132)后来,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
他们明确提出,国家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达成的一个契约。
恩格斯(1972:168)提出的剥削(掠夺)论认为,国家 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列宁(1960:167)也指出,国家是 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
暴力潜能 分配论强调国家是合法垄断暴力使用权的组织,国家的形成是为了保护产权,然而国家在具有保护产权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侵犯产权的能力。
这实际上就决定了国家可以通过产权的界定或掠夺等方式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而国家的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合法地垄断作者简介:李增刚,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本文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Z2007H01)和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编号:IF W09161)的资助。
暴力使用权,它可以有军队、法庭、监狱等。
关于国家的契约论、剥削(掠夺)论和 暴力潜能 分配论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国家某个方面的本质。
契约论强调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一致的共同利益,它们通过契约保证各方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各方获得更大的收益。
比如,囚徒困境下两个囚徒各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对双方都不利,然而如果他们合作的话,却可能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收益。
再比如,两个部落面对第三个强大部落的侵犯而可能遭受被灭绝的危险,如果他们能够联合起来,组成更为强大的力量,可能就会将第三方打败,保护自己的空间。
因此,契约论强调的是国家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一致,国家是所有主体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
剥削(掠夺)论则强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就是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如果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稀缺性 出发,人们之间的利益就不可能总是一致的,两个原始人可能会争夺食物,两个部落可能会争夺狩猎范围;在现代国家中,也同样如此。
实际上,只要资源存在稀缺性,不同主体为争夺稀缺性的物品而发生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国家的形成就具有调和这种冲突的功能,而调和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剥夺。
暴力潜能 分配论试图综合国家契约论和剥削论,强调国家内部并非总是利益一致,也并非总是利益冲突,国家能够合法地垄断暴力是人们达成的契约,人们通过放弃一部分权力而建立一个组织,赋予该组织合法的垄断暴力的权力,对所有人形成约束。
然而,在这个组织拥有这种权力之后,就可能利用这种权力对他人进行掠夺,或者在不同主体出现利益冲突时进行分配。
因此,国家从本质上看就是不同利益集团达成的调和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契约或组织。
(二)国家利益的本质国家利益 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经济学家很少讨论国家利益的问题,也很少使用这个概念。
国际政治学家在使用 国家利益 概念时,将国家看作一个 黑箱 ,国家利益就是这个 黑箱 的利益,是一种集体利益。
如果将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分析单位,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
然而,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国家利益是谁的利益?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什么关系?国家利益与国内不同主体的利益是什么关系?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什么关系?如果将国家看作 黑箱 的话,这些问题就无法解决。
根据上面对国家本质的分析,如果当国家内部不同主体或每个集团的利益完全一致时,他们的共同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也是每个人的利益。
然而,当他们的利益不一致时,国家利益可能就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然而,国家内部所有人利益一致的情况却很少出现。
在现代国家,即使面临外敌入侵,所有人的利益也未必会达成一致,因为除了抗战者之外,可能还有投敌卖国者。
抗战者和投敌卖国者显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
这样,当国家内部不同主体的利益存在冲突或不完全一致时,国家利益就只能够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可能是一种常态。
因此,从本质上说,国家利益就是国家内部各集团的利益,如果各集团的利益完全一致,它就是全部集团的利益;否则,它就只能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
二、一致同意、帕累托改进与国家利益从公共选择的角度看,国家利益的实质就是一国公民一致同意能够为他们带来效用的能力或手段。
简单地说,国家利益就是一致同意。
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一致同意原则,确保每个公民的福利水平不会减少;二是全体公民,即便不能使全体公民的福利水平都增加,至少不会使任何人的福利水平下降,否则国家利益就可能与个人利益冲突。
因此,一致同意规则与帕累托改进是等价的,即任何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或福利都不会受到损失。
此时,任何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增加都会带来国家利益的提高。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帕累托改进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帕累托最优,只要有主体意识到在增进自身利益时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的利益,他就会努力改进自身状况。
所以,一致同意规则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帕累托最优。
这也正是布坎南反复强调的,一致同意与帕累托最优毫无二致。
所有低于一致同意规则的决策均导致帕累托最优意义上的非最优决策。
因此,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就相当于达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是一种组织化的 公共性 权力,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合法性和有效性(李普塞特,1997:55)。
也就是说,这种决策方式产生的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全体人民的认可?能否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有效的决策方式?从内部合法性上讲,国家需要得到不同主体的认可。
只有每个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国家的合法性才最有保证,国家利益才最可能实现。
在某些情况下,全体人民具有共同利益。
比如国防,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
当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变大,加强国防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特别是面临外敌入侵时更是如此。
但是,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存在冲突不可避免。
从理论上说,国家虽然需要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当这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时,国家就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维护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决定了一致同意规则虽然是国家利益的最完美的实现形式,但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它并非适用于所有问题的决策。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补偿原则使受损者的利益得到补偿;二是改变规则,用多数原则替代全体一致同意。
这就像布坎南所说的正统经济学与宪政经济学的差别,正统经济学是在约束内做出选择,而宪政经济学则是对约束的选择。
补偿原则是针对帕累托最优原则过于严格而提出的改进或修补,其基本思想是由利益提高者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利益受损者,从而使各方利益都得到提高。
如果利益提高者的利益提高大于受损者的损失,这也表明国家利益的提高。
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资源如何配置,最终都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仅存在,而且还非常高,因为各方必须要对如何补偿、补偿多少等各种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就使得补偿原则并不总是可行的。
同时,让获益者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补偿受损者,这本身也构成了对获益者利益的侵害。
这就涉及到获益者愿不愿意补偿受损者的问题。
既然补偿原则并不总是可行的,全体一致同意很难达成,这就需要改变规则。
比如,采用现实中经常使用的多数票规则:或者是4/5多数通过,或者是2/3多数通过,或者是半数以上通过。
多数规则的实质在于,少数投票者被迫同意由多数人做出的、他们无法避免的、难以为其所受损害提出补偿要求的行动。
用一致同意规则检验特定的命题(如某项具体决策是否满足了一致同意规则),和应该在宪法层次上选择它作为恰当的集体决策规则,完全是两回事。
对个人而言,用多数票规则进行决策有时是理性的。
但是,多数票规则做出的决策能否代表国家利益,或者参与决策者的多数同意能否代表国家利益?从宪政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
按照布坎南的解释,宪政经济学研究 约束经济行为者和政治行为者的选择与活动的不同法律 制度 立宪规则的运转性质 (布坎南,1999)。
他强调市场运行的约束条件,研究的是 宪法(constituti o n) ,是规则的规则(r u le of rules) 。
在任何一个国家,全体公民不可能就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全体投票表决,国家利益也就不可能总是要求一致同意,全体选民只需要在宪法层次上达成一致,即形成决策规则。
只要国家的决策机制得到了一致同意,决策者的产生、决策的程序符合该决策机制的要求,那么决策的结果就应当得到全体选民的承认,在此规则下的决策也就符合国家利益原则。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利益可以只代表个别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虽然这有可能与某些、甚至绝大多数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存在冲突。
因此,一致同意规则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是在 宪法 层次上而言的。
从国家的本质看,它应该代表或维护每个当事人的利益,而这种能够达成一致同意的利益只能在宪法层次上实现。
规范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只能在宪法层次上实现;实证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并非总是要求全体一致同意,关键是决策的规则达成一致。
三、利益集团竞争、公共政策选择与国家利益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可避免,政策往往是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会造成社会效率损失,这包括:(1)直接的资源浪费,即非生产性活动导致的效率损失;(2)政策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即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社会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