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部分主题词:垄断组织一、案例内容2003年6月30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宣布,自7月1日以来,有线电视预订费从12元增加到18元,增长了50%。
这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未经价格听证的价格任意上涨表示强烈不满。
歌华有线电视用户220万户,每户每月多收6元,年均超过1.584亿元。
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584亿元,不包括国家交纳的税款,基本上是公司的净利润。
歌华有线怎么能这么咄咄逼人?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由垄断造成的。
歌华有线电视是北京市政府授权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
它是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具有很高的垄断性和经营稳定性。
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成本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民航公司说航运亏损,自来水公司说亏损,有线电视公司也说自己亏损。
有线电视行业比电信行业更具垄断性。
目前,有线电视用户别无选择:只有网络接入提供商,只有服务内容。
例如,北京用户只能选择歌华有线电视网,只能选择歌华提供的唯一服务。
北京的用户说:“我不想多付钱。
我不需要看超过50个节目。
前面的20个程序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不能选择支付原来的20套钱。
作为一家企业,歌华有线当然可以利用这个词。
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市场上没有类似或类似的替代品代替垄断者销售的产品时,企业就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二、案例分析完全垄断简称垄断,又称独占,是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制造商控制的市场结构。
如果制造商能够控制或影响整个市场的供应,那么它就构成了垄断。
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
独家经营。
2。
产品不可替换。
三。
价格自己决定。
4。
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
5。
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因此,完全垄断者能够长期保持其垄断地位。
垄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各种“产业壁垒”阻碍了其他厂商的进入。
就本案提到的上市公司歌华有线而言,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
这是一个典型的垄断企业,具有很高的水平。
垄断,市场需求是公司面临的需求。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中,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确定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
人们无法选择其他的电视服务,所以不难理解歌华有线的定价能力。
但是谁给歌华有线这样的垄断呢?显然是地方政府,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一些自然垄断因素外,该行业还存在一些非经济因素,如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实施和实施等。
当然,这也反映出政府在许多领域没有对私营企业开放。
世界上有些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更多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和管理过多和行政上层的保护。
三、小论文题目: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垄断的危害信息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后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垄断。
探讨其本质就是研究这种新型垄断必然涉及的问题。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垄断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些规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垄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信息垄断几乎存在于各行各业。
它的出现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秩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分析信息垄断的危害。
对用户的危害:信息垄断将导致市场中的信息寻租问题。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信息所有者尽力垄断他们所拥有的信息。
信息寻租对社会是有害的,而新的市场失灵也是一种信息垄断,即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而对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进行操纵和控制。
市场中介组织作为信息商品的制造者,能够很容易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垄断信息寻租。
例如,教育寻租,通过游说、贿赂、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多种活动,利益相关者获得他们需要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在社会中公开和公平地分布。
因此,寻租者获得他们需要的教育租金,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为寻租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资源,并为寻租者获得经济效益。
每个人拿走他完成交易所需要的东西。
在教育领域,任意收费、择校和文凭买卖是教育寻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例如,在证券信息交易中,有人试图通过获取相关内幕信息来建立寻租空间,进行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并抓住一切寻租机会来获得经济效益。
信息寻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博弈环境,给处于信息获取劣势的散户投资者带来新的不公平。
他们无疑将成为寻租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对企业的危害:银行信息垄断可以获取企业的信息租金,同时影响银行贷款的利率。
在长期的借贷关系中,银行可以获取企业的私人信息,在银企关系中处于信息垄断地位,从而获得信息租金。
为了维持企业的信息垄断地位,银行需要在关系信用中投入更多的专业成本,以增加信息租金的提取。
其他危害还包括信息垄断导致的损害企业利益的寻租行为。
例如,商业信息资源的寻租、商业信息资源是指商业组织或其他机构为牟利而以市场为导向收集和生产的各种信息资源。
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在产业链上游占据优势的企业掌握着下游企业的商业信息,这被称为信息垄断地位(例如,三星,它为国内手机制造商提供了大量的配件,如SSD和OLED屏幕,与三星在移动电话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而三星在产业链的上游具有信息垄断地位)。
商业信息资源不属于必须向公众免费提供的信息,但在商业信息交易中也存在不公平交易和寻租等非生产性利润。
对市场竞争的危害: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现代垄断是由竞争本身产生的”,即垄断者相互竞争,竞争者逐渐成为垄断者。
信息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往往会导致同一行业从业者之间的竞争。
虽然竞争有利于技术发展和创新,但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不同,信息垄断是一种在市场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垄断。
如果任其扩散,就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网络产业生态环境的危害: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垄断竞争阶段,主要表现在网络经济和IT技术发展领域。
信息垄断行业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捆绑销售、限制交易和拒绝交易、轻视垄断等。
此外,互联网行业也见证了垄断协议的缔结。
信息垄断侵犯了网络经济,抑制了产业的创新活力。
网络经济侵权是指在网络经济中侵犯用户的行动自由和选择自由。
产业垄断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秩序,破坏了封闭、不兼容的封闭、开放的互联网市场,阻碍了自由、开放、统一的市场的创建,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网络产业垄断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影响技术创新的长期性,降低产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加剧技术创新环境的恶化。
因此,如何使信息垄断者更加自律,更加自发地承担自己的义务,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创造独特、繁荣的产业生态环境,而不是利用垄断地位来寻求主导地位,任意侵犯用户的隐性利益和用户利益,遏制中小企业与创新者,忽视互联网与社会公共利益,使得新规则的制定成为现实。
一个特别严重和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部分主题词:国有企业改革一、案例内容最近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持久战”阶段时,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国有经济规模大、参与面广、企业泛行政化、国有独资企业居多、公司治理不规范、腐败等。
论高级管理人员的行政垄断严重,内部管理制度僵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下,按照改革的问题取向,解决上述问题无疑构成了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
到2016年底,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31.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44.7万亿元。
2016年,国有企业经营总收入45.9万亿元,利润2.3万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国有企业不仅完全垄断了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而且涵盖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所有特定产业。
从主营业务的角度来看,70%以上的国有企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商业),真正分布在基础产业(公益)中的国有企业不到30%。
就工业而言,国有企业涵盖了工业的所有行业。
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明显过于宽泛。
目前,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有企业治理的深层次性。
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引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比较优势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改革”,有利于建立多元化、民主的公司治理。
结构和机制,并释放“治理红利”。
二、案例分析在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微型和小型国有企业,不需要保留国有资本。
各级政府要按照“只减不加”的原则,有条不紊地逐步退出。
长期亏损、无力偿债、依赖金融补贴和银行贷款的企业,需要依照破产法进行清算和撤回。
当然,重新安置工人需要适当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政策。
管理水平过高的国有企业也应成为战略退出的重点。
在高级管理人员层次上,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要求,逐年增加市场化招聘的比例。
岗位竞争应体现公开、平等、竞争、偏好的原则,实现高层管理者上下游能力的动态弹性机制。
在总结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副高级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公开招聘。
要特别注意招聘优秀的外国企业高管和民营企业高管,形成中央企业“董监高”队伍的职业化和多源化。
应该打破员工就业的“终身制”,建立择优录取的选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向企业内外的人员公开宣布岗位空缺、报名条件和招聘计划,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选拔合格员工,并做好招聘工作。
杜绝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
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消除冗员和不称职的人员。
按照《劳动合同法》,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真正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劳动合同制度。
建立一种“多能少用”的薪酬决策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薪酬模式设计应以市场为导向。
薪酬设计不应该遵循行政层面的模式,而应该与特定岗位的价值和任职者的绩效相关,薪酬水平应与市场相适应。
薪酬应该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应该在薪酬结构中占据更大的比例。
总之,深化国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助于为逐步形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做出贡献。
三、小论文题目:国企改革改的究竟是什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
如果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可能无法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
公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只要公有经济大幅度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全存在,至少会失去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私有制是市场经济。
首先,国企有没有必要存在?我的答案是有必要。
国企要始终在涉及国家安全,重大战略等核心领域保持主导作用;在无利可图、其它企业不愿参与的公益行业起到兜底作用。
在剩余的领域可以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和各类企业平等竞争。
(复述中央文件,个人完全同意)。
如果仅仅从直观上国企的弊端出发,显然是一关了之没有二话。
但是,国企并非一无是处,不妨想一想一下几个问题,权衡一下利弊,看到底有没有必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发挥作用,没有国企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自费武功,放弃这一优势,在这个丛林法则主导的世界,中国要出头,难!完全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资本坐大,最终形成资本压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