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计算机产业计算机产业虽然只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容置疑。
1990年,计算机产业的总销售额达到3000多亿美元,是信息技术部门中的最大产业。
在世界信息技术部门收入的6600亿美元中,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的收入占50%。
在计算机对世界经济产生日益显著影响的同时,其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变化。
新企业不断进入,美国企业始终占据支配地位。
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美国企业变成了真正的跨国公司。
一、产业特征l·规模与范围计算机硬件产业由制造、销售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维修构成。
它与半导体和电信设备产业密切相关。
虽然亚洲和欧洲的计算机市场需求增长很快,美国仍是最大市场。
这个产业中最大100家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员工总数达200万人,其中美国有120万人,亚洲有27万人,其余在欧洲。
计算机市场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分。
外围设备(如磁盘、驱动器和打印机)可以与中心处理器分开,两者又可以依据规格或成本进行细分。
1988年,主机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的销售各占销售总额的22%,但个人计算机销售的增长速度要比主机系统快二倍到四倍。
自1982年以来,小型计算机市场(约占全部市场的14%)逐渐被个人计算机和主机系统所挤占。
2·IBM及计算机产业的早期发展尽管对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究早在4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计算机才真正进入商品化轨道。
在整个60年代,以IBM为主的美国公司开发出一代比一代更复杂的机器,并占据了世界每一个市场。
到1971年,IBM拥有世界市场份额的62%,其他美国公司占市场份额的30%,欧洲和日本产品分别占市场份额的4.1%和3.4%。
IBM虽然有许多鼓励创新的政策,但在50年代分析家们认为IBM是一家技术保守的公司,其竞争对手定期公布新技术。
当时,lBM生产六种互不兼容的计算机。
为一种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不能用在另一种计算机上,而软件费用占新机器开发成本的40%。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IBM在1964年推出了360线系统计算机,把所有计算需求综合为一体。
这种计算机是最早的多目标兼容计算机,它的设计和生产成木如此之高,以致于《财富》杂志把它称做"lBM的五亿美元赌注"。
在经历了启动阶段的困难后,IBM在市场份额和利润上获得回报。
1970年,IBM计算机占有美国市场的70%,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通用电器和RCA。
为了赶上IBM,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纷纷制定计算机开发计划。
3·技术变化与标准技术变化引起计算机成本降低和外型缩小,引发了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增长。
70年代后期,计算机生产中开始普遍采用标准化的半导体原件。
与传统电子管相比,半导体原件体积小、稳定性高、运算速度快、成本低,由此引起的计算机体积缩小,在市场上产生新的需求,并对大型计算机销售构成威胁、到8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开始替代小型机。
大型计算机时代是专门运行系统盛行的时代。
最初,IBM与其他制造商把运行系统软件与硬件捆在一起卖。
随着美国司法部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加,1969年之后,IBM把硬件和软件分开出售,这为其他企业生产和销售IHM兼容机打开了方便之门。
尽管如此,IBM仍占有市场文配地位。
小型计算机行业也采用了专门运行系统。
80年代的微机革命使得硬件和软件生产商能够生产和销售相互兼容的产品。
操作系统的生产商,如微软(开发的操作系统MS-DOS)和AT&T(开发的操作系统是UNIX)允许其他企业生产兼容产品。
除苹果机外,个人计算机的硬件标准也放开。
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标准的放开,导致这个行业不断地创新、大幅度削价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
4.生产、营销及研究与开发计算机产业的获利能力在不同细分市场和不同时期不尽相同。
与大型计算机相比,个人计算机的销售成本较高,但经销费用较低。
在计算机的主要生产企业中,年均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从事生产,四分之一员工从事销售,十分之一员工从事研究,五分之一员工从事维修。
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竞争实力的影响不很重要。
在个人计算机的总可变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不到5%,而元器件(如半导体、印刷电路版、磁盘驱动器)的成本占了75%。
直到70年代末,IBM的计算机业务以租赁为主。
这种方式有利于减少经销费用和计算机更新换代,但却使用户不得不依赖于lBM提供的服务和支持。
进入80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包括IBM在内的计算机生产商开始通过零售商或邮购方式销售产品。
除生产和经销成本外,研究与开发是决定计算机生产商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费用支出几乎占年收入的10%,另外还支出10%用于新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
显然,大型机和个人计算机是计算机产品系列中两类完全不同的产品。
开发一种新的大型机产品需耗时5年左右,成本高达5亿美元。
个人计算机开发所需时间和费用要小得多。
二、国际市场l·早期贸易形式自60年代初起,美国就是计算机产品的最大出口国。
美国公司的海外生产也增长迅速,欧洲和日本的主要市场需求很快由当地生产来满足。
1960年,IBM公司的经营范围已扩大到87个国家,在海外有19个生产厂,员工达30000人。
到1972年,lBM的跨国经管活动已波及126个国家,海外生产企业有22个,雇用员工115000人。
1967年一1972年,IBM的国际贸易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2%,占公司总收入的44%。
IBM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跨国经营模式体现了它的国际生产战略。
从60年代中期起,IBM追求的跨国经管目标是平衡贸易。
因此,海外销售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生产而不是出口。
这一时期,IBM在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市场份额达75%,在英国所占市场份额是50%,在日本则占有40%的市场份额。
2·竞争优势的转移总体上看,1990年数据处理设备和零部件国际贸易总额达700亿美元,占消费总额的四分之一。
进口额和出口额在消费总额中所占比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见表1)。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美国的进口和亚洲的出口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而欧洲则更多依赖进口。
在计算机国际贸易的这种趋势变动中,日本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很快,成为计算机的成功出口国。
同时,美国在世界计算机行业的地位不断下降,由70年代的支配地位变为与日本平分秋色。
欧洲作为计算机生产基地,也呈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
中只占很小比重;其次,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电子行业中的工资差异到1990年已完全消失。
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劳动力成本。
多数大型计算机企业均在亚洲设立制造工厂,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元器件生产。
1990年,台湾的计算机产品出口额达52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亚洲第二。
亚洲计算机生产与出口的快速增长也与共他因素有关。
在日本,对计算机需求的数量与品位不断提高,许多前沿性技术普及很快。
与计算机相关行业,如半导体、电子消费品、办公室打印与复印设备,也发展迅速。
政府和企业在研究与开发领域投资很大。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提高却起因于不同条件。
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中,市场需求不大,技术通常借助许可证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但是相关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行业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电子消费品生产中积累的技能可以直接用在计算机产品的装配中。
虽然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化半导体元件生产中大量投资,但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如微处理器)仍依赖美国和日木。
3·对外投资与国际战略世界计算机市场贸易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
从日本企业的观点看,美国是一个比欧洲更大、更容易进入的市场。
欧洲传统上不欢迎日本的产品,而且没有形成统一市场。
美国市场有更成熟的需求、更先进的技术,是计算机行业占支配地位企业的母国。
对美国企业来说,欧洲和拉丁美洲传统上是出口和对外投资的目标地区。
日本市场比较排斥美国企业。
IBM靠在日本的当地生产才站稳脚跟。
结果,1990年美国计算机企业的销售总额中,在欧洲的销售占32%,在亚洲的销售仅占11%。
不是所有美国企业都采用这种对外投资战略,一些没有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往往在海外市场难以获得成功。
例如,通用电器公司在国际计算机市场的进入战略上,倾向于出口和技术许可贸易,从未进行过大量的海外直接投资,因此在70年代不得不退出计算机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在占领海外市场中的作用可以用下列公式估算:总消费额一国内企业在当地市场销售额-外国企业的进口额二外国企业在当地的生产额运用这个公式得出的结呆是:外国企业的当地生产占美国消费的6%,占亚洲消费的21%,占欧洲消费的48%。
在日本和欧洲,外国企业的当地生产是进口的两倍。
三、政府政策除经济和技术因素外,各国政府政策也是影响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计算机企业的大量对外投资,一个主要动因是东道国政府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不同国家政府也制定各种政策规范跨国公司的生产经管活动,这类政策会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实力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IBM以降低全球性生产经管活动的效率为代价增加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当地生产,以适应这些国家的有关政策。
东道国政府也经常支持本国企业抵制外国竞争对手。
尽管美国、欧洲和日本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它们制定的有关政策却不尽相同。
1·美国的国防开支与反托拉斯在60年代,美国计算机行业的多数设计上的创新和零部件技术开发是由政府资助的。
从50年代到80年代,军队资助了许多早期、试验性计算机开发,以及前沿性研究。
1967年-1975年,国防部每年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支出平均为2·8亿美元。
这个数字在1975年-1986年上升到3·8亿美元。
70年代和80年代,政府用于数学和计算机研究的预算中,有40%拨给了大学。
这是对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资助。
而且,政府部门是计算机产品的最大客户。
即使到80年代,计算机产品的民用市场也很大,联邦政府仍购买约50%的美国生产的大型计算机。
美国政府的政策对计算机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有很大影响。
司法都对IBM提出的三次反托拉斯诉讼,对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
政府干预限制了IBM对计算机市场的垄断,促进了技术扩散。
2·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在30年代就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但是直到1957年,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政府支持。
在此后25年中,政府对技术合作、研究与开发、国内需求的资助,使日本计算机企业受益匪浅。
日本政府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最初目标是IBM日本子公司。
50年代末,IBM 获得在日本生产计算机的许可,但业务活动却受到限制。
日本政府规定了IBM 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类型、数量和市场份额,并要求出口三分之一产品,在60年代,日本政府对计算机进口征收15%到25%的关税,规定进口限额,并通过日本电子计算机公司(JECC)鼓励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