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化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例》浙江省开化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宋体,一号)研究时间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班级指导老师组长第一执笔人课题小组其它成员浙江省开化中学研究性学习舞动的精魂文化的瑰宝——关于苏庄草龙的调查研究研究时间 2007年11月——2008年6月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班级高一(13)班指导老师汪美仙课题组长王超第一执笔人周奕琳课题成员王超周奕琳汪文昊汪伟忠叶建成江鹏飞舞动的精魂文化的瑰宝——关于苏庄草龙的调查研究[摘要]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苏庄草龙以其独特的程式、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良好的保护成为中秋节唯一一条舞动的龙。
[关键词]苏庄草龙瑰宝保护一、课题的提出:开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留存着许多的文化遗产。
苏庄草龙在2007年1月成为衢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2008年1月开化县以苏庄舞草龙摘得浙江省中秋节文化标志地的头衔。
为了探寻其中的奥妙,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决定对开化苏庄草龙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1、增长知识,了解苏庄草龙的历史和现状。
2、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完善自我,陶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三、研究过程: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借书等方式,搜集苏庄草龙的资料。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
通过对苏庄乡富户村村民访问、观看草龙模型并于今年元宵节观看舞草龙,充分了解苏庄草龙的历史和现实。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
梳理从各个渠道得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概括、提取其中有用的地方。
第四阶段:分析讨论。
通过对此次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将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草拟结题提纲。
第五阶段:写成论文。
四、研究成果: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遗产资源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
2008年1月8日,浙江省确立了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开化县以苏庄舞草龙这个特色项目摘得了中秋节文化标志地的头衔。
(一)苏庄草龙因以稻草搓扎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身、龙尾,绳上遍插点燃的香枝,形似长龙而得名。
苏庄舞草龙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习俗,属民族民间表演艺术范畴,因为是民间艺术,所以详细记载不多。
独特悠久的草龙竟被人遗忘了多年,在“十大集成”收编时,居然未编入浙江省卷,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神奇的草龙编入县卷的也只是最简单的一组。
金光闪闪的苏庄草龙怎甘如此被埋没了呢?于是就在一直等待,仿佛千里马,等待它的伯乐一般,伯乐终于来了,千里马也发了光。
1994年,配有庞大銮驾队的苏庄富户村的草龙终于被县内外民间艺术专家撩开了面纱。
苏庄草龙是尘封多年的民间瑰宝。
自唐代,苏庄便以村落的形式存在,自那时起,草龙也华丽地诞生了,“元宵迎花灯,中秋舞草龙”。
美好的生活憧憬全都寄予草龙之上。
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这天舞草龙是为了庆祝用汗水换来一年的好收成,表达大家的喜悦心情,也祝愿来年获得更大的收获。
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八十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
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族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据说谁点的香火越多,他家来年就会获得更好的收成。
然后村里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
最后,人们敲锣打鼓将火龙送入河中让水冲走,这算是“送龙归海”,盼望第二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说来也巧,第一年舞过草龙之后,第二年果然天公作美,从此开化苏庄每年中秋佳节,村村扎舞草龙,习俗不断,逐渐演化成民间祭祀龙神和庆祝丰年的草龙舞,至元未明初达到鼎盛时期。
根据《开化县志》和当地《汪氏宗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率部队到苏庄休整,正巧遇上了中秋佳节当地的舞草龙比赛,见草龙身上红光点点组成的火龙惟妙惟肖,兴奋不已,连称“神龙”!并即兴吟诵了一首诗:岁到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指地笛歌赛火龙。
朱元璋还提议草龙应该有伴舞,需要增些花色,使其锦上添花。
从那时起,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增添内容,丰富表演,使苏庄草龙更具奇特风采,使之更金光闪闪。
解放之后,草龙舞仍然具有活力,在乡村各个角落仍然能看到它们活跃的身影。
但因为国家政策的失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充满期望的活动被长期禁锢了。
多可惜呀,多伤痛呀!原本在民国时期,大家都艰苦,为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糊口,只得有一年没一年的间断地舞龙,但有龙舞也比没龙舞的强啊。
也许是从那时起,这苏庄的“金子”被埋没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化文化人将草龙作为重点挖掘对象,一次次的走村串户,访问民间艺人,倾听老人介绍,查阅宗谱记载。
当地老人也不辞辛劳,东奔西跑,商议策划制作草龙,不顾年老体衰,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充满希望地想让下一代承传这“美丽的神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2年的中秋,开化县苏庄镇又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久违的草龙啊,你终于再次闪亮登场了,你是神的诞生,还是神的再次降临?(二)1986年,苏庄的一位老艺人说:“过去不光有草龙,还有銮驾伴舞,非常好看,可惜已失传了。
”谁不想让那欢腾的景象再次呈现呢?开化县文化人通过挖掘,弄清草龙不单是一条“稻草绳”,它是一套完整的表演艺术。
在各界的支持下,终于制作出各种銮驾道具36件,苏庄草龙由稻草制作而成的,浑身插满点燃的香枝,夜里由点点香火组成龙的模样,并附有銮驾队伴舞。
銮驾队由宝扇、桂花树、绣珠和鱼、虾、蚌、鳖等各种水族动物组成,还有天鹅、蝴蝶、飞鸟等飞禽走兽,配有人物像、字匾等。
苏庄草龙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体活动的表演,曾获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
据说还有一次,七、八十人到衢州舞龙,一路都是倾盆大雨。
可到了衢州城,草龙一出现,天就放晴不下雨了。
舞龙人兴奋得不得了,舞得威风凛凛,得了全市的“金龙奖”。
看来,这天上的龙都还是喜欢这草龙啊。
说起扎龙,就有得说了。
这草龙需要稻草、篾条、芋杆、龙香和小木棍之类的。
以前为了扎草龙可没那么多稻草只有去偷,还好,这苏庄风气好,偷稻草扎草龙不算偷。
这扎草龙的全过程要从头开始。
龙头----用篾条制作成十个圈,直径约0.8米,代表龙的上下唇。
圈的一边扎在一个代表龙脑的长形篾圈上,一边分开,为龙开口状。
龙脑上端加上龙普照灯,左右扎上龙角龙顶,龙顶捆在一条小木扶手上。
然后将芋杆分别扎在龙头的各部位,将龙香插在芋杆上。
舞龙时将香点燃,便呈现出龙的模样,舞动在夜空中。
龙眼则是由二捆数百支香组成。
天呐,这还是龙头呀?这分明成了神呀,如此地壮丽磅薄,光光一个头,这场面可由得想象了。
龙普灯----说龙头时有人提到,是放在龙脑上的。
这就是好像是送给龙的礼物。
龙普灯用一只嫩南瓜作底,整个瓜面插遍香而成。
龙身----这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龙的主干。
气势看龙头,但舞动的美靠的是龙身啊。
这龙身用稻草编成,草绳直径约0.1米,长短不一,一般为30米长,将龙香分左、中、右三个方向插好。
还有另一种制法:由搓成的三根较细的稻草绳组成,2米间隔置一个稻草圈,圈直径约0.2米,三根细绳按上左、右固牢草圈,龙香插在细草绳上,圈下置一小扶手,便于舞龙。
这样扎起来的草龙,看起来更粗壮雄伟,更威风凛凛。
龙尾----中间用一根1米长的小木棍,用草绳一圈圈绕在上面形成龙尾,舞龙时龙尾会左右摆动,这样的龙,能不活灵活现吗?銮驾----曾经的草龙有銮驾伴舞,但如今也只能承传几样了,也许是因为文革期间禁舞,使得这美丽传说给遗失了。
字牌、人物牌用篾编成的竹牌作底,将文字、图像的形象用芋杆扎在牌上,将龙香插上。
各种动物用篾条制作成模型,也统统插上香。
点火后,火点自然而然的成了动物的模样。
桂花树则用的是一棵小树,在树上扎上香枝,香火不停地旋转。
滚动绣球如手推车般,外圈着地滚动,球内圈插置香火,推动后,如一只红球在地面上打滚。
舞龙其实是挺讲究的。
最开始要“呼龙”,口里念叨着“祥光朗耀,瑞火辉煌,爆竹齐鸣,迎龙接脉,龙神归位,百煞避藏……”之类的话。
意思是要让天上的龙知道,让它接受人们的赠礼。
“呼龙”后才能点燃龙头、龙身和仪仗上的香火,这时的龙便真真正正地成为了朱元璋所说的“火龙了”。
这时,舞龙高手再熟练地舞起草龙来,简直不可思议,那漂亮的火线使围观观众倾倒。
舞龙套式有很多,像龙戏珠、龙打串、九曲弯身、龙头咬尾、大团圆等等。
舞龙结束后,还要将草龙抛入溪流,送龙归海。
试想想,在那一片漆黑的夜晚,透着全年最亮的月光,仿佛浸在牛乳中的世界在这香火盛世的点缀下,岂不显得更加迷人,更加生动吗?苏庄草龙成为唯一一条在中秋节只舞动的草龙,因为有香火,有圆月,有迷人醉人的景色。
(三)省“非遗”研究专家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近年来,一些传统节日有衰落的迹象。
这次确立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项目,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的确立,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载体,节日将变得丰富多彩。
龙舞是浙江省民间舞蹈中最大的一个舞种,龙舞班遍及全省所有的县。
除衢州外,浙江省的丽水、金华等地都有草龙班。
但因为“苏庄草龙”拥有独特的程式,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良好的保护等,在众多草龙中脱颖而出,成了中秋节唯一一条舞动的龙。
据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民间文艺普查时,民俗专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就发现苏庄草龙非常有民族特色。
除此之外,衢州的南宗祭孔、西安高腔、廿八都山歌等无不是浙江文化的奇葩。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根源的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地基,任何一个有文化自觉性的文化人都应该保护好我们的母体文化。
得知开化以苏庄舞草龙被省文化厅确定为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
我市及开化的文化文人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下一步要完善申报材料,准备报送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确定为国家级的传统节日示范地。
在确定传承人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接班人的培养;初步设想建一个“苏庄民间艺术展示区”,力争将草龙舞表演汇入浙西各县及赣皖边境的一些特色民族文化活动中,挖掘开发草龙的文化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总之,要做好苏庄草龙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开化苏庄草龙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拥有美丽传说的苏庄草龙,祝你好运吧。
研究资料:[1]《苏庄草龙:遗漏的瑰宝》衢州新闻网[2]《草龙》浙江艺术网[3]《第一批开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开化文化馆[4]《开化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