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型真菌我们通常所说的菌类,包括细菌、粘菌、卵菌和真菌等类群。
因此,“菌类”一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学词汇。
细菌属有原核生物界。
粘菌、卵菌和真菌具有真核,它们在林奈两界系统中属有植物界真菌门,在Wittaker(1969)五界系统中属于真菌界(Kingdom Fungi)。
按现在分类学观点,原来放在真菌界中的卵菌和粘菌等已从真菌中分出。
在生物八界系统(Cavalier-Smith, 1988-1989)中,卵菌和粘菌分别被归入假菌界(藻界)(Kingdom Chromista)和原生动物界(Kingdom Protozoa)。
真菌界只包括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菌类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十分广泛。
子实体大小相差悬殊,它们大部分种类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分辨清楚。
由于课堂上对于菌类的分类知识讲授甚少,在实习中仅要求初步掌握大型真菌(属有真菌界)的生物学性状和分类特征,并能识别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和部分常见属种。
1 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大型真菌是指子实体大型的子囊菌和担子菌,泛指广义上的Mushroom或Macrofungi,即译为蘑菇或蕈菌。
我国目前已知大型真菌3800种以上。
其中伞菌类1600种,多孔菌类1300种,腹菌类300种,木耳和银耳胶质菌类100余种,子囊菌类400多种。
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下面仅对常见大型真菌的科属特征作简要介绍。
1.1子囊菌门(Ascomycota)1.1.1 麦角菌目(Clavicipit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子囊壳埋生在子座或菌丝层中;肉质子座或棉絮状的菌丝层浅色或深色,常为橘黄色;子囊圆筒状,细长,顶端加厚呈拱顶盖状,并具有狭长、线状孔口;子囊孢子无色,线形,初期无横隔,后渐形成多数横隔,最后由各横隔处断裂成单细胞小段。
如麦角菌属(Clavices)和虫草属(Cordyceps)(图)。
1.1.2 肉座菌目(Hypocreales)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子囊壳部分或全部埋生在显著的子座中;子囊孢子8个,但往往每个孢子分裂成2个近圆形的细胞,由此变为16个孢子。
如肉棒菌(Podostroma alutaceum)(图)。
1.1.3 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子囊壳黑色,埋生于子座内;子囊圆柱形,有柄;子囊孢子8个,单胞,暗色;具侧丝和缘丝。
如炭角菌属(Xylaria)、轮层炭壳属(Daldinia)(图)。
1.1.4 柔膜菌目(Helotiales)(1)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子囊果有柄,舌状、棒状、勺状或头状,颜色不一;子实层覆盖于子囊果的上表面;子囊无盖;生于林中地上、腐枝叶上及其他潮湿的有机质基物上。
如地勺菌(Spathularia flavida)(图)。
(2)锤舌菌科(Leotiaceae)子囊果杯状或盘状,颜色鲜艳至深暗,有时具柄;子囊孢子无色至暗色,卵圆形至长线形,单胞至多胞。
如地锤菌属(Cudonia)、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图)。
1.1.5 盘菌目(Pezizales)(1)盘菌科(Pezizaceae)子囊果盘状或杯状,常较大,无柄至有柄,鲜艳至暗色,肉质,薄而脆;子囊顶端遇碘变蓝色。
如盘菌属(Peziza)、沙生地孔菌(Geopora arenicola)、红毛盘菌(Scutellinia scutellata)(图)。
(2)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子囊果大而具柄,多具有海绵状(菌盖表面有显著的网1状棱纹)或钟状菌盖,极少数杯状或碗状;子实层覆盖于菌盖的上表面;浅黄色到褐色。
如羊肚菌属(Morchella)、钟菌属(Verpa)(图)。
(3)马鞍菌科(Helvellaceae)子囊果大而具柄,形态各异,盘状、马鞍状到脑状;子实层覆盖于上表面。
如马鞍菌属(Helvella)、鹿花菌属(Gyromitra)(图)。
1.2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2.1 伞菌目(Agaricales)(1)蜡伞科(Hygrophoraceae)担子果肉质,易烂;菌柄中生,菌盖有蜡样物质;菌褶直生到延生,厚,蜡质,稀疏,边缘锐;担子长度达担孢子长度的5倍以上;孢子多光滑,椭圆形或长形。
生地上。
如蜡伞属(Hygrophorus)和湿伞属(Hygrocybe)(图)。
(2)侧耳科(Pleurotaceae)担子果肉质,易烂,或质韧,湿润时常能恢复原状;菌柄偏生、侧生至近中生,或无柄,与菌盖组织相连;菌褶延生或由基部辐射而出;孢子无色,罕为淡锈色。
生木材上。
如侧耳属(Pleurotus)、香菇属(Lentinus)、扇菇属(Panellus)(图)。
(3)裂褶菌科(Scizophyllaceae)菌盖韧,革质,干后潮湿时能恢复原状;菌柄侧生或无;菌褶从基部辐射而出,沿边缘纵向分裂并反卷;孢子无色,圆柱形,光滑;孢子堆白色。
生木材上。
如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4)鹅膏科(Amanit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易分离;有菌托和菌环,或只有菌托;菌褶离生;孢子光滑,无色,成堆时白色至淡色。
生地上。
如鹅膏属(Amanita)(图)。
(5)光柄菇科(Plute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易分离;有菌托或无;菌褶离生或部分离生;孢子光滑,成堆时粉红色至葡萄酒红色或红肉桂色。
生地上、腐木或烂草上。
如光柄菇属(Pluteus)和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图)。
(6)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菌盖肉质或近膜质;菌柄中生至侧生,或无柄,与菌盖组织连生;菌褶弯生、直生或延生;孢子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白色、浅黄色或葡萄酒红色,具纹饰或光滑,无芽孔。
这个科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常见属也很多,如口蘑属(Tricholoma)、蜜环菌属(Armillariella)、杯伞属(Clitocybe)、金钱菌属(Collybia)、香蘑属(Lepista)、小菇属(Mycena)、蜡蘑属(Laccaria)、离褶伞属(Lyophyllum)、小皮伞属(Marasmius)等(图)。
(7)蘑菇科(Agaric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组织易分离,有典型的菌环;菌盖肉质,盖面通常粉状至鳞片状;菌褶离生至部分离生或直生;孢子无色、黄色或紫褐色,多数光滑,少数具疣、点或刺,芽孔有或无;孢子堆颜色多样,纯白色、乳白色、淡黄色、粉红色、紫色至黑色等,往往脱水后变色。
生地上。
如蘑菇属(Agaricus)、环柄菇属(Lepiota)、白环菇属(Leucoagaricus)(图)。
(8)鬼伞科(Coprinaceae)菌柄中生;菌盖肉质至膜质,往往甚脆,盖面表皮层由棒状细胞或胞囊状细胞组成;孢子暗色,球形、椭圆形或柠檬形等,光滑或有疣、刺、网纹,芽孔明显;孢子堆黑色、暗褐色或暗紫色,罕有葡萄酒紫色或砖红色。
生地上、粪上或植物残体上。
如鬼伞属(Coprinus)、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花褶伞属(Panaeolus)(图)。
(9)粪锈伞科(Bolbiti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组织相连或稍分离;菌盖半膜质至肉质,表皮层为栅状角质层或由长的平伏菌丝组成;菌褶离生至近离生;孢子光滑,罕有粗面或疣状,芽孔清楚或不明显;孢子堆锈褐色至污褐色。
生地上、腐木上或粪上。
如田头菇属(Agrocybe)和粪锈伞属(Bolbitius)(图)。
(10)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菌柄与菌盖组织相连,有或无菌幕;菌盖上皮层由平伏菌丝组成,常胶化;菌褶直生、弯生或稍延生;孢子蜜黄色至栗褐色,在KOH液中变为暗黄褐色,一头截形,有芽孔;孢子堆丁香紫色、丁香紫黑色、深肉桂色、深锈褐色或暗锈褐色。
生地上、腐木或粪等基物上。
如球盖菇属(Stropharia)、鳞伞属(Pholiota)、库恩菇属2(Kuehneromyces)。
(11)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组织相连,菌环有或无;菌盖表皮层为平伏的菌丝或疏松的表生菌丝,或细胞稍膨大,并且脱离;子实层体与菌肉不易分离;孢子常有皱纹至被疣,无芽孔;孢子堆锈褐色至粘土色。
生地上或腐木上。
如丝膜菌属(Cortinarius)、罗鳞伞属(Rozites)、丝盖伞属(Inocybe)(图)。
(12)靴耳科(Crepidotaceae)菌柄有或无,或只有假柄;菌褶三叉分歧,有褶缘囊体,无褶侧囊体;孢子光滑或有内埋的刺;孢子堆浅褐色至浅褐黄色。
生腐木、植物残体或地上。
如靴耳属(Crepidotus)(图)。
(13)粉褶菌科(Rhodophyllaceae)菌柄与菌盖组织相连,菌盖表皮层由紧密的平伏菌丝或具囊状向上的端细胞组成;子实层体褶状,边缘薄而锐,少数种有脉纹;孢子角形,有纵条纹或粗糙,无芽孔,成堆时粉红色,葡萄酒红色或带红的肉桂色。
生地上或其他基物上。
如粉褶菌属(Rhodophyllus)(图)。
(14)网褶菌科(Paxillaceae)菌柄中生、偏生、侧生或无,与菌盖组织相连;菌盖肉质,有细软毛,往往粘,盖缘初时内卷;菌褶延生,分叉,在菌柄上交织成网状;褶间有横脉。
孢子光滑、有刺或疣;孢子堆白色或褐色至淡锈色。
生地上或腐木上。
如网褶菌属(Paxillus)(图)。
(15)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菌柄中生,与菌盖组织相连;担子果肉质,幼时有一层胶粘的菌幕,后渐消失,在盖缘残留有膜片或丝膜,并在菌柄上残留有易消失的菌环;菌褶厚,稀,延生,蜡质;孢子暗绿色,大型,近梭状;孢子堆绿褐色至黑褐色。
与针叶树形成外生菌根。
如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is rutilus)(图)。
(16)牛肝菌科(Boletaceae)担子果肉质,易烂,菌盖厚,菌柄中生;菌肉伤后常变为蓝色;子实层体大多数为管状,少数半褶状或褶状。
生林地上,与林木形成外生菌根。
如牛肝菌属(Boletus)、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粘盖肝菌属(Suillus)(图)。
(17)红菇科(Russulaceae)担子果肉质,脆,易烂;柄中生;菌盖和菌柄异质,菌肉和菌髓有泡状细胞;孢子宽椭圆形至球形,有淀粉质纹饰,成堆时白色或黄色。
生地上。
本科仅有红菇属(Russula)和乳菇属(Lactarius)(图)。
1.2.2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1)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担子果肉质或膜质,有柄,漏斗形至喇叭形,或为截顶棒形;子实层体生于担子果外侧,平滑或皱褶;生殖菌丝薄壁,膨大;担孢子光滑无色或浅色,非淀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