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牧草种植技术

牧草种植技术

牧草种植技术一、粮饲兼用的经济作物新秀----益丰菊苣菊苣原产欧洲,国外广泛用作饲料、蔬菜和制糖原料,八十年代我国引进后又培育出大叶型品种益丰菊苣,由于它品质优良,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饲料和经济作物新品种。

1、主要特点(一)适应性强益丰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力极强、在炎热的南方生长旺盛,在寒冷的北方气温零下8C时仍青枝绿叶。

在荒地、大草原、大田、坡地均能生长,全国各地都适合种植。

(二)利用期长由于春季返春早、冬季休眠晚,作为饲料其利用期比一般青饲料为长,每年的4-11月均可刈割,其利用期长达8个月之久,且一次播种可连续利用15年。

(三)抗病无虫益丰菊苣抗病力特别强,它在低洼易涝地区易发生烂根,但只要按时排除积水也易于预防,特别是它的抗虫害性能有独到之处。

它最大的优点:益丰菊苣至今尚未发现有传染性病害。

(四)益丰菊苣用途甚广,用于养殖业,因适口性极佳,所有的家畜家禽及草鱼都爱吃;用于菜蓝子,其叶片鲜嫩,又是高营养蔬菜;它还是生产食用菌优质基料:可从根茎中提取丰富的菊糖和香料;它5月份开紫蓝色花,花期长达四个月,景色秀丽是良好的蜜源和绿化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植物。

(五)饲草骄子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牧草品种繁多,加上国内的优良品种,形成百草争艳之势,但若从产量、营养、生长期、病虫害等诸要素综合衡量,益丰菊苣不愧为其中的佼佼者。

2、营养价值与利用益丰菊苣干物质中粗蛋白质为15-32%,莲座期粗蛋白含量22.9%(干物质),粗脂肪5%,粗纤维13%,粗灰粉16%,无氮浸出物质30%,钙1.5%,磷0.24%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也很丰富。

植株40cm高时即可刈割,留荐2-3cm,亩产鲜草2-3万斤,可鲜喂、青贮或制成干粉,喂牛、羊、猪、鸡、兔、鹅等动物35公斤可转化一公斤肉。

3、栽培技术(1)整地施肥菊苣对土质要求不严,喜中性偏酸土壤。

因种子细小,故深耕后应耕细整平,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

(2)栽培不受季节限制,最低气温在5℃以上均可播种,有条播、育苗、切根三种方法繁殖。

①条播亩用种子200克,播前先用细砂土将种子拌匀,播种深度为1-2cm,播后立即填压保墒(要保证土壤潮湿、防止覆土太厚、影响出苗)。

②育苗每亩用种子100克,先将苗床灌水,待水全部下渗后将与细砂土拌匀的种子撒在苗床上,然后在上面撒上1-2cm厚草木灰。

经常保持苗床湿润,待幼苗长出6叶左右时,即可选择在下午进行移栽,移栽时将叶片切掉五分之四,栽后立即浇水。

③切根将肉质根切成2cm长的小段,粗的根可切成数片,然后催芽移栽,行株距为30×l5cm。

(3)田间管理播种后一般5天可出齐苗,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出苗后应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3公斤,以促使幼苗快速生长杂草竞争不过菊苣,不需除草。

如地里有积水应及时排除,因菊苣怕涝;要保持10年以上连续高产不衰退的关键措施是:每次刈割后都要及时浇水和施肥。

二、多花黑麦草栽培技术与利用1、分布和适应性多花黑麦草又名意大利黑麦草。

原产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西南亚,世界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植较普遍。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昼夜温度为27c/12c时,生长速度最快。

在潮湿、排水良好的肥活土壤或有灌溉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不耐严寒和干热。

在长江流域第二年夏季即死亡而在海拔较高、夏季较凉爽的地区,可生长2-3年。

2、形态特征这禾本科黑麦草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0-120厘米。

叶片长10-30厘米,宽0.7-1厘米,种子千粒重2.2克。

3、栽培技术播前耕翻整地,结合施农家肥1000千克作底肥。

宜秋播。

行距15-30厘米,播深1-2厘米,每亩播种量1-1.5千克。

喜氮肥,每次刈割后宜追施速效氮肥。

年可刈割3-6次。

亩产鲜草4000-5000千克。

4、营养价值和利用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3.7%,粗脂肪3.8%,粗纤维21.3%,无氮浸出物46.6%,粗灰分14.8%。

草质好,柔嫩多汁,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采食,适宜青饲、调制干草或青贮,亦可放牧。

是饲养马、牛、羊、猪、禽、兔和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饲草,每投喂20-22千克可增重1千克草鱼。

是草食性鱼类秋季和冬春季利用的主要牧草。

适宜刈割期;青饲为孕穗期或抽穗期;放牧宜在株高25-30厘米时进行。

三、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与利用紫苜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豆科牧草。

我国种植有二千多年历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多年生草本植物,寿命可达二、三十年,最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根粗而直,深的可达10米以上,高100-150厘米,分枝多的可达100个以上,花紫色,千粒重2.3克。

1、生物学特性适宜半干旱气候、排水良好最适宜温度25C左右,可耐零下20-30C,土壤PH6.8-8.1为宜,耐盐量0.3%,不耐酸性土层,不耐荫。

在年降雨量300-800毫米地区均能生长,但不能连续24小时积水。

2、种植方法整地需精细,尽可能耕得深些。

播种时间:西北、东北、内蒙4-7月、华北3-8月、长江流域3-10月、每亩用种量0.5-1.5KG。

条播行距为30厘米。

3、田间管理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后也应中耕松土,每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以后每年入冬前及每次刈割后,应追施速效肥。

炎热夏季,灌溉可显著增加苜蓿收割次数,冬灌可提高土温,应及时排除积水。

一个月可刈割一次。

北方一年可刈3-4次。

南方一年可刈割4-5次,每亩单产1000-4000公斤。

危害苜蓿的害虫有蚜虫等,可用乐果等防治。

患病毒病时可喷施多菌灵或施用石灰防治。

四、饲用方法:苜蓿干物质中营养成分足,粗蛋白质18.6%,粗脂肪2.4%,粗纤维35.7%,无氮浸出物34.4%,粗灰粉8.9%是猪、禽最好饲料,有的乳牛场,大半年利用鲜苜蓿,也有的牛场,每天每头饲喂30-40磅鲜苜蓿,然后喂苜蓿干草,而不补饲精料。

也可采取轮流放牧。

鲁梅克斯、苜蓿与三叶草是美国用作放牧鸡群的最常用牧草。

由于我国的紫花苜蓿种植年代久远,品种退化严重,我所现已引进了进口苜蓿。

四、白三叶1、分布和适应性原产欧洲,长江以南各省大面积栽培。

喜温凉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19-24C。

耐阴,在果园下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耐酸,不耐盐碱。

2、形态特征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根短,侧根发达,多根瘤。

三出复叶,草层高可达30-40厘米。

有小花20-40朵,花白色或粉红色,种子细小,黄色或棕黄色,千粒重0.5-0.7克。

根据叶片大小可分为大叶、中叶、小叶三种类型:我国栽培的多为中叶型。

3、栽培技术种子细小,播前务须精细整地,每亩施农家肥2000千克可春播或秋播。

条播行距30厘米,插深1-1.5厘米,每亩播种量0.3-0.5千克。

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一旦建成则竞争力很强,不须再行中耕。

种子可落地自生,历而可使草地经久不衰。

除单播外,最适与多年生黑麦草、牛尾草等混播。

初花期可刈割利用。

春播当年亩产青草1000千克,以后每年可刈割3-4次,亩产青草2500-4000千克,高者5000千克以上。

每亩可收种子15-45千克。

4、营养价值和利用茎叶细软,营养价值高,干物质消化率为75-80%,开花期干物质中含精蛋白24.7%,粗脂肪2.7%,粗纤维12.5%,无氮浸出物47.1%,粗灰分13%,其中钙1.72%,磷0.34%,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是马、牛、羊、禽、兔、鱼的优质饲草。

再生力强,耐践踏,最适于放牧利用,是温带地区多年生混播草地上不可缺少的豆科牧草。

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通常以2:1比例较为理想,这样既可保持单位面积内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最高产量,又可防止牛羊多采食白三叶引起臌胀病。

白三叶放牧草地应实行轮牧,用白三叶饲喂草食性鱼类,即每22千克鲜草可增重1千克草鱼。

五、红三叶红三叶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般寿命2--4年。

直根系,主根入土深60--90厘米,根系主要分布于0--30厘米土层中。

分枝力强,一般10--15条,多者30条,茎自根茎生出,圆形,中空,直立或斜生,高50--140厘米。

托叶大,先端尖锐,膜质,有紫色脉纹。

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叶面有灰白“V”形斑纹,全缘。

茎叶有茸毛。

头形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或叶腋处,每个花序有小花50--100朵,花色红。

荚果小,每荚有种子1粒。

种子肾形或椭圆形,棕黄色或紫色,千粒重约1.5克。

适应性及利用:红三叶喜凉爽湿润气候,适宜在≥10℃,活动积温200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的地区种植。

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能耐-8℃的低温,但耐寒力不及紫花苜蓿与草木樨。

不耐热,夏季高温则生长不良或死亡。

喜生于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并富有钙质的粘土,适宜pH6--7.5的土壤,耐盐碱性差。

红三叶草质柔嫩,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采食。

可用于放牧、青饲或调制干草,也可打浆喂猪。

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混播的草地,可为家畜提供近乎全价的饲草。

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贮,效果良好。

栽培技术:播前精细整地,在瘠薄土壤或未种过三叶草的土地上,应施足底肥,并用相应的根瘤菌拌种。

春秋均可播种,南方以九月份秋播为好,北方宜三月春播。

条播行距30--40厘米,播深1--2厘米,每亩播种量1公斤;撒播每亩播种量2公斤。

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

北方地区每年可刈割2--3次,亩产青草2000公斤;南方地区每年可刈割3--5次,亩产可达4000--5000公斤。

青贮宜在初花期刈割;调制干草应在盛花期刈割。

种子成熟不一致,当80%的花序变褐,花梗枯干时即可收获,亩产种子15--40公斤。

六、皇竹草1选地和整地皇竹草不择土壤,耐干旱耐瘠薄,容易种植。

我们主要选择了荒山、荒坡、丘陵、河沟水库岸边、农田地边、滩涂、房前屋后、零星闲地进行了种植,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用。

在秋、冬季进行整地。

坡度在20度以上的缓倾斜地,全面开垦。

在坡度为20~30度的地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宜采用带状整地。

按等高线每隔2~3m开垦宽约3m的带状梯田。

在30度以上的陡坡地,采用块状整地。

只开垦栽植点周围2m左右的地面。

2栽植季节皇竹草喜温暖湿润气候,我县冬季较冷,适宜的种植时间是春季,当最低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即可种植,气温低于8℃时出芽受阻,且容易遭受冻害。

在日平均气温15℃时开始生长,25~30℃时生长最快。

3繁殖和种株选择皇竹草繁殖方法较多,我们应用的是茎节繁殖,它的优点是易成活,繁殖系数大,1棵皇竹草的茎节可培育成10余丛草苗。

优良种植株的选择标准是茎节粗壮,无虫蛀洞。

4种植株的搬运将选择好的种植株按50~100棵一捆用较柔软的麻绳或塑料绳捆扎,轻轻搬运上车,如遇雨雪或寒冷天气,运输时要搭棚遮雨雪,注意防冻。

到达目的地后要谨慎卸车,严禁甩摔。

5栽植方法栽植前按株距0.5m,行距1.0m定点挖穴,把表土和心土分别放在穴的两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