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传统节日的态度篇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组员: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背景情况: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呢?研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
实际价值: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字:中学生传统节日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
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
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
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有70%的38岁以下人群有过“洋节”的经历,而且,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已是愈演愈烈。
“洋节”在一些民俗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是“节日殖民主义侵略”,他们呼吁大家要抵制圣诞;还有部分人认为过圣诞节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
而大多数过“洋节”的人们认为,中国的节日也好外国的节日也好,只要能开心快乐,就是好节。
商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要我觉得,节日经济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有人需求,就会有人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各方的看法:热衷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这是一些人对年轻人的看法和评价。
李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人们想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拿洋节跟传统节日比较。
换句话说,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过洋节也不会让人们淡忘传统节日。
李博说,过洋节主要是为了娱乐。
不同的是,过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为了团聚,寻找一种家庭的温馨。
每个春节他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
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东西。
春节、中秋节凝结了国人太多情感上的东西,它是亲情、孝道、友谊的时间载体,是洋节无法替代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梦一也认为,其实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和亲人在一起,家里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晚、吃月饼,这种温馨的感觉,体现出的人情味是洋节无法代替的。
陈梦一对一些人将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来的说法感觉不能接受,她说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两种节日之间有什么冲突和矛盾。
她说,不要害怕传统节日会消失,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东西是洋节无法给予的,所以不要害怕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洋节代替。
也不要害怕传统的文化会消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消失的。
其实传统节日在市民的生活中更主流,洋节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陈梦一说,其实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在过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家的首脑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发表贺词,这都表现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很多外国人爱吃中国菜,但这能说明中餐会消灭西餐吗?李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过洋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关于文化融合的好处,他引用了余秋雨的话:“文化发展方向不应是一枝独秀的,应该是相互弥补的,取长补短式的前进。
”谈到这种取长补短时李博说,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类节日,与过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中国人过感恩节的心态也反映出一种心理上的感恩诉求,那么这个节日就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很好补充。
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情侣过的节日,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呢?李博说,七夕作为情人节被提出得太晚了,前几年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情人节。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力量!李博说,相互促进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节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更和谐,并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快乐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人们的活力得以释放。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关键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但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对一些新鲜的事总想去尝试。
各国间的文化也不应受到制约,在青年们接触同时放眼看世界,开阔对各国文化的了解。
在其同时也应让我们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的风采。
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尊和自信。
学会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东西侵袭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使中国传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
篇二: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精忠爱国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
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
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正如《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
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
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年进入腊月(夏历十二月)就已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
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
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
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
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
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