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特点:(1)成纤维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扁平星状多突起形;(2)细胞核大,成椭圆形,染色淡,核仁明显;(3)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具有旺盛的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能力。
3.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结构特点:(1)形态:较长的伪足而呈不规则形;(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3)细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或异物颗粒;(4)电镜下: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1)趋化性的变形运动;(2)吞噬作用;(3)参与免疫应答;(4)分泌功能。
肥大细胞:结构特点:(1)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3)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具有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4)电镜下:表面有单位膜包裹.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到过敏反应的部位,参与抗过敏反应。
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
浆细胞:结构特点:(1)呈圆形或卵圆形;(2)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致密呈块状,呈辐射状排列;(3)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核周有一片染色较淡的细胞质区域-核周晕;(4)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叫抗体。
4.软骨组织的分类及依据(1)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含有2-8个细胞。
(2)基质:含较多硫酸软骨素,HE染色呈(蓝紫色)强嗜酸性(3)纤维5.网织红细胞结构。
细胞内残留着核糖体,易被煌焦油蓝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状,胡称网织红细胞。
有一定的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经1-3天后细胞内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在增加。
6.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特点:(1)双凹圆盘状;(2)中央染色较浅,周缘染色较深;(3)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4)红细胞呈现红色功能:具有结合和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7.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
骨骼肌:光镜结构:1.纤维呈长圆柱形,有横纹,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染色较浅,位于肌质的周边即肌膜下方;2.明带称为I带;暗带又称为A带。
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窄带,称为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
明带中央则有一条深色的细线,称为Z线。
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2.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3.肌质网:肌质网又称为肌浆网。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呈环行的扁囊,称为终池。
心肌纤维: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
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为闰盘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心肌纤维的细胞核呈卵圆形,位居中央,有的细胞含有双核。
心肌纤维的肌质较丰富,有糖原,脂滴和脂褐素电镜结构: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较短粗,位于Z线水平;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闰盘位于Z线水平,在心肌纤维的横向连接部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的部位,有缝隙连接;心房肌纤维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或称为心纳素,具有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8.中等动、静脉的结构特点。
中动脉: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
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外的薄层结缔组织。
内皮下层深面有内弹性膜,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10~2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中静脉: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没有。
中膜比其相应的中动脉薄,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
外膜较中膜厚,无外弹性膜,纵行的平滑肌。
9.血管管壁的一般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
2.动脉:内膜、中膜、外膜。
3.静脉:内膜、中膜、外膜。
10.甲状腺的功能。
1.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2.提高神经兴奋性;3.促进生长发育。
11.肾上腺的结构与功能。
1.皮质:〈1〉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2〉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3〉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糖皮质激素2.髓质: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髓质内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嗜铬细胞:〈1〉肾上腺素分泌细胞: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2〉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细胞: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12.皮肤的结构。
1.表皮:构成: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分类:(1)角质形成细胞:〈1〉厚皮的表皮,从深层至浅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2〉薄皮的表皮:除基底层外,各层较薄,无透明层(2)非角质形成细胞2. 真皮:分类:(1)乳头层:〈1〉富含毛细血管的乳头称为血管乳头〈2〉富含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乳头称为神经乳头(2)网织层:组成: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性纤维13.含氮激素细胞、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
1.含氮激素细胞:机体绝大部分内分泌细胞为含氮激素分泌细胞。
结构特点: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以及有质膜包被的分泌颗粒等。
2.类固醇激素细胞: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
结构特点: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较多的管状嵴线粒体和大量的脂滴,无膜被分泌颗粒。
14.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1.黏膜: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消化管两段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其余各段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有的有杯状细胞,有的没有。
〈2〉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胃,肠固有层内还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3〉黏膜肌层:平滑肌2.面膜下层:结缔组织,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黏膜和黏膜下层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向消化管壁内突起,形成皱襞。
3.肌层4.外膜:〈1〉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2〉薄层:由薄层结缔组织及表面覆盖的间皮共同构成。
15.肺的导气部与呼吸部的组成。
1.肺的导气部:管径逐渐变小,管壁变薄,结构变得简单。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1〉黏膜上皮:杯状细胞逐渐减少〈2〉固有层:外侧出现少量环行平滑肌束〈3〉黏膜下层:腺体逐渐减少〈4〉外膜:软骨由“C”形软骨环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2)细支气管: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很少或消失。
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至消失。
环行平滑肌逐渐增多,黏膜皱襞随管径变细而逐渐明显。
(3)终末细支气管:内衬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
管壁内腺体和软骨片完全消失,出现完整的环行平滑肌层,黏膜皱襞更明显。
上皮由纤毛细胞和Clara细胞组成。
Clara细胞能够分裂增殖,分化为纤毛细胞。
2.肺呼吸部:(1)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2)肺泡管(3)肺泡囊:肺泡囊由几个肺泡围成(4)肺泡:〈1〉肺泡上皮:〔1〕I型肺泡细胞:细胞扁平,细胞含核部分较厚,细胞质少,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电镜下,相邻的I型肺泡细胞间或与II型肺泡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和桥粒;细胞器少;内有较多的吞饮小泡。
〔2〕II型肺泡细胞: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细胞核圆形,细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
电镜下,有微绒毛、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细胞核上方有较多的嗜锇性板层小体—其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功能:合成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分裂、增殖和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
〈2〉肺泡隔:肺泡隔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于肺间质。
〈3〉肺泡孔〈4〉气—血屏障:肺泡腔内的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二氧化碳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其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构成。
16.肾单位的结构。
肾单位:浅表肾单位,在尿液的形成中起重要肾小囊作用,髓袢和细段均较短。
髓旁肾单位,对尿液浓缩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髓袢和细段均较长。
1.肾小体:又称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体有血管极和尿极。
(1)血管球:动脉性毛细血管网.(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
功能: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分泌肾素。
(2)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肾小囊外层称为壁层,在血管极处反折为肾小囊内层,称为脏层。
脏层细胞称为足细胞。
(3)过滤膜:又称滤过屏障。
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产生原尿群通过的结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
2.肾小管:(1)近端小管:〈1〉近曲小管:光镜下,管壁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锥体形,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位于基地部,细胞分界不清,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
电镜下,有微绒毛;上皮细胞的层面有许多侧突。
〈2〉近直小管:功能:重吸收;分泌(2)细段: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3)远端小管:〈1〉远直小管:光镜下:小管腔较大而规则,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体积小,着色浅,细胞分界较清楚,细胞核位于中央,游离面无刷状缘,基底部纵纹较明显;电镜下,有少量微绒毛。
〈2〉远曲小管:远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
功能:保Na+,排K+。
17.肾小管各段的结构。
肾小管:(1)近端小管:〈1〉近端小管曲部(近曲小管)〈2〉近端小管直部(2)细段:〈1〉近端小管直部〈2〉远端小管直部(3)远端小管:〈1〉远端小管直部〈2〉远端小管曲部18.生精小管的结构。
生静小管主要由特殊的复层生精上皮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组成生精细胞: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19.胎膜的组成。
卵黄囊,尿囊,羊膜,绒毛膜和脐带1.卵黄囊〈1〉人体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2〉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尾侧的胚外内胚层2.尿囊3.羊膜;羊水少于500ml,称为羊水过少;若多于2000ml,称为羊水过多4.绒毛膜: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三级绒毛干(绒毛间隙内充满母血;丛密绒毛膜,平滑绒毛膜)5.脐带:短于35cm,脐带过短:长于80cm,脐带过长20.胎盘的结构。
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21.胎盘屏障的结构。
早期: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组织后期: 合体滋养层、共同基膜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