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缝隙连接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又称通讯连接,位于柱状上皮细胞邻接面的深部,相邻细胞膜之间隔以3nm的间隙,细胞膜上有许多规则配布的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有6个杆状的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
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彼此对应相接,管腔也通连,成为细胞间的直接通道。
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经通道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2.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及各自的功能意义。
被覆上皮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包括:单层扁平上皮:①内皮:分布在血管、淋巴管内表面;②间皮: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功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利于血液、淋巴流动和组织间物质交换。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腺体、肾小管等。
功能:分泌,吸收。
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道、胆囊和子宫以及外分泌腺的导管。
功能:分泌,吸收。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呼吸道。
功能:保护、分泌作用。
复层上皮包括: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口腔、食道、阴道。
功能:保护为主。
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在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分布在泌尿管道。
功能: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
3.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特性和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特性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基质丰富,血管丰富。
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功能。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
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
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
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
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
功能:合成、贮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⑦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具有防御功能。
5.简述网积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在常规染色血涂片中不能区分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见网织红细胞内有细网状的核糖体,表明它仍能继续合成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记数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6.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白细胞分类: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分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微米,胞质弱嗜酸性,含细小均匀颗粒,核分叶,1-5叶不等。
电镜下胞质颗粒分:特殊颗粒--较小,数量多,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较大,量少,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水解酶。
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异物。
(2)嗜碱性粒细胞:直径10-12微米,数量少、细胞核分叶不明显、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颗粒与肥大细胞相同。
功能:趋化性运动,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2-14微米,核多分为2-3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阳离子蛋白功能:趋化性运动、降低过敏反应、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幼虫。
(4)单核细胞:直径12-20微米,核为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疏松,胞质灰蓝色,内含嗜天青颗粒,既溶酶体。
功能:趋化运动和吞噬功能。
进入组织器官后转变为各种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破骨细胞)。
(5)淋巴细胞:按体积大小可为分大、中、小三类。
小淋巴细胞在血液中数量最多,直径6-8微米,核圆形或肾形,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少,染成天蓝色,内含少量的嗜天青颗粒。
功能:免疫功能。
7..简述骨单位。
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间,呈长筒状,由中央管与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构成,中央管内含血管、神经和骨内膜。
8.比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及功能:成骨细胞来源于骨祖细胞的分化,其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核圆,胞质嗜碱性。
电镜下,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钙化后形成骨质。
此外,成骨细胞还释放基质小泡,小泡膜上有碱性磷酸酶和钙结合蛋白,在骨组织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胞体大,核多个,胞质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器丰富,以溶酶体、线粒体较多,细胞紧贴近骨质一侧有许多突起,形成光镜下的皱褶缘。
破骨细胞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组织,分解有机成分,与成骨细胞相互协调,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9.简述闰盘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特有的连接结构。
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与心肌纤维长轴垂直。
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闰盘不仅增强心肌纤维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9冲动传递,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10试述骨骼肌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特点。
LM:骨骼肌纤维呈长柱形,多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
肌浆含许多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暗相间的带。
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
明带和暗带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构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M 线。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Z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EM:(1)肌原纤维有粗细两种肌丝构成。
粗肌丝:固定于季节中央的M线,两端游离,由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游离并伸入粗肌丝之间,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2)横小管:基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管状结构,其走向于肌纤维长轴垂直,在明暗交界处环绕肌纤维。
功能:将寂寞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为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在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在靠近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膨大形成终池。
每条横小管和两侧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肌浆网可调节肌浆内Ca2+的浓度,对肌纤维的收缩起重要作用。
11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和功能。
化学突触:通过释放和接收神经递质来完成神经冲动的传导。
(1)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呈球状膨大,在银染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线粒体等。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它有将突触小泡连接到细胞骨架的作用。
(2)突触间隙:是神经递质释放场所,20~30nm’宽。
(3)突触后成分:包括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等。
12简述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具有感光功能,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
(1)色素上皮层LM:单层矮柱状上皮,胞质含大量粗大的黑素颗粒。
EM:细胞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顶部有胞突伸入视细胞之间。
功能: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储存维生素c。
(2)视细胞层:分两种。
①视杆细胞:胞体内由内向外两侧分别伸出内突和外突,外突呈杆状,称视杆。
LM:核较小,染色较深。
EM:视杆分内节和外节,外节含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
功能:感受弱光。
②视锥细胞:结构与视杆细胞相似。
外突呈锥形,称视锥。
LM;核较大,染色较浅。
EM:视锥亦分内节和外节,外节膜盘与胞膜不分离,亦不脱落。
功能:感受强光和色觉。
(3)双极细胞层: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中间神经元,胞体位于内核层。
(4)节细胞层:为多极神经元,胞体排列单行,其轴突向后形成视神经。
13.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胞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胞质内具有两种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
尼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神经元纤维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成网;在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具有支持、运输的作用。
树突短而粗,分支多,表面有许多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树突内也有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
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细而长,末端分支较多,表面光滑为轴膜,内含轴质。
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大量神经元纤维。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14试述表皮的分层级各层的组织结构。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典型的表皮从基底至表面可分为五层:(1)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的细胞,胞质内因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呈嗜碱性,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
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再生修复作用。
(2)棘层:由数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
细胞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以桥粒相连。
胞质呈弱嗜碱性,游离核糖体较多,具有旺盛的合成角蛋白和外皮蛋白的功能。
胞质内有含脂质的板层颗粒,以胞吐方式排放到细胞间隙后形成膜状物。
(3)颗粒层:由3~5层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还出现许多透明角质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
(4)透明层:为2~3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核和细胞器均消失,电镜结构与角质层相似。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
细胞已完全角化,变得干硬,光镜下呈嗜酸性的均质状。
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质,后者主要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因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而坚固;细胞间隙充满由脂质构成的膜状物。
浅表的角质细胞间桥粒消失,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成为皮屑。
15.简述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心壁由三层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
(1)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又分为内层和外层。
内层为薄层细密结缔组织,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最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