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猪性能测定标准

种猪性能测定标准


(四)、 胴体品质
种公猪的胴体品质用其10头以上后裔(或半同胞),种母猪用3头以 上后裔(或全同胞)在肥育测定时的平均成绩来表示。在未进行后裔 (或全同胞、半同胞)肥育测定时,利用超声波等器械对种猪本身在 180日龄时进行膘厚、眼肌面积等指标的活体测定。
1、 宰前体重 当后裔(或全同胞、半同胞)肥育达到适宜屠宰体重(95-100kg)后
(三)、肥育性能
种公猪的肥育性能用10头以上后裔(或半同胞),种母猪用3头以上 后裔(或全同胞),在肥育测定时的平均成绩来表示。在未进行后裔 (或全同胞、半同胞)测定时,用种猪本身自断乳至180日龄期间的 相应指标来代替。
1、受测猪进测定舍后,进行观察、检疫和预饲。体重25kg时开始测 定,于90kg时结束。
(五)、生长发育
测定三次,第一次在断乳时,只测定体重。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在180日龄和成年(36 月龄以上)时,测定体重和体尺。成年母猪应在怀孕1-2个期间,处于种用体况时测定 。
1、 体重 在早晨喂料前空腹称重。 2、 体长 枕骨脊至尾根的距离,用软尺沿背线紧贴体表量取。 3、 胸围 切于肩胛后角的胸部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4、 腿围 自左侧膝关节前缘,经肛门,绕至右侧膝关节前缘的距离,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5、 管围 左前肢管部最细处的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6、 胸深 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硬尺量取。 7、 胸宽 切肩胛后角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硬尺量取。 8、 腹围 腹部最粗壮处的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测量种猪体尺,尤其是量体长时种
5、 膘厚
在第六和第七胸椎接合处测定的垂直于背部的皮下脂肪厚度。不包括 皮厚在内。在多点测定膘厚时,例如测定背部最厚处,腰部最薄处和 荐部最厚处三点膘厚,可将其平均值作为代表,这时必须注明其为平 均膘厚。
.
6、 皮厚
在第六和第七胸椎接合处测定的背部皮厚。
7、 眼肌面积
在倒数第一和第二胸椎间背最长肌的横断面面积。无求积仪时用硫酸 透明纸描出眼肌面积,用下列公式估测:
6、 育成仔猪数
断乳时同窝仔猪的头数,包括寄往返在内,并注明寄养头数。
7、 哺育率
育成仔猪数占产活仔数的比例。如有寄养情况,应在产活仔数中扣除 寄出仔猪数,加上寄养进来的仔猪数。其计算公式为:

育成仔猪数
哺育率= ———————————————— ×100% …(2)

产活仔数-寄出仔猪数+寄入仔猪数
种猪性能测定标准 (仅供参考)
种猪测定条件与受测猪要求
(一)、饲养管理条件 1、 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 2、 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
致。 3、 测定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 4、 受测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有一定育种知识和饲养
2、 受测猪应采用单栏个体饲养,亦可采用群养个体饲喂,准确记载 饲料消耗量。
3、 受测猪患病时应及时治疗,如生长发育受阻,及时淘汰,并称重和结 料。若出现死亡,应有尸体解剖记录。
.
4、 受测猪于体重25、60和90kg时进行空腹称重,分别计算平均日增 重和饲料利用效率。
5、 受测猪体重90kg时,在最后肋骨距背中线4cm处测定活体膘厚。
,并以符号标出,同时标明该种猪的近交程度。
(二)、繁殖性能
1、 产仔数
出生时同窝的仔猪总数,包括死胎、木乃伊和畸形猪在内。产活仔数 则专指出生时存活的仔猪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内。
2、 成活率
产活仔数占产仔数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产活仔数
成活率= ———————— ×100% ……………………………(1)

一、二、三、四号肉总重量
分割肉比例=——————————————×100% ………(9)

胴体重-板油和肾脏重量
自3.4.4至3.4.11各项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只在左侧胴体测定。
.
12、 肉质
(1)、 熟肉率
割取大腰肌称重后置于瓷质或搪瓷容器中,放入蒸锅中蒸,煮沸后经 1.5-2小时后取出,吊挂冷却至室温后,再称重,两次重量的比例即 为熟肉率,其计算公式为:

眼肌面积(厘米2)=眼肌高度(厘米)×眼肌宽度(
厘米)×0.7
8、 后腿比例
在后肢向后成行状态下,沿腰椎与荐椎接合处的垂直切线切下的后腿 重量占整个胴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后腿重量
后腿比例= ——————×100% ……………………………(6)

胴体重
.
9、 花、板油例
花油和板油的重量占胴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5、 在测定中,应按有关规程的要求,建立严格的测定制度和完整的
记录档案。
(二)、受测猪的选择
1、 受测猪个体编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并附三代以上系谱记录 2、 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受测
前应由兽医进行检验、免疫注射、驱虫和部分公猪的去势。 3、 受测猪应来源于主要家系(品系),从每头公猪与配的母猪中随
机抽取三窝,每窝选1公、1阉公和2母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其中1阉公 和1母于体重9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4、 受测猪应选择60-70日龄和体重20kg的中等个体。测定前应接受 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测定和记录项目
(一)、 祖先 1、 必须查明种猪的血缘关系,系谱中至少应有三代亲本的耳号。 2、 如任何一个祖先在系谱中出现二次以上,该祖先即称为共同祖先
.
(3)、 系水力
在宰后1小时的新鲜胴体中,用刀片在最后胸椎处的眼肌芯中,切取1 厘米3的肉样一块,用感量为0.001克的天平称重,然后放于新华定量 滤纸Ф9型滤纸上,再将其移置于硬质光滑的有机玻璃或塑料板上, 肉样上方同栏覆盖滤纸和有机玻璃或塑料板,再于其上加压35千克的 铁块或其他重物,经10分钟后取出肉样,再次称重。前后两次重量的 比例即为系水力(表示肌肉蛋白质保持内含水分的能力)。其计算公 式为:
6、 日增重
整个肥育测定期间(种猪本身为自断乳至18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 其计算公式为:

终重-始重
日增重(克/日)= ———————…………………………(3)

饲养天数
.7、 饲料利用率
测定期间饲料消耗总量与总增重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饲料消耗总量
饲料利用率= —————— ……………………………(4)

蒸煮后肉重
熟肉率= ————————×100% ………………………(10)

蒸煮前生肉重
(2)、 肌肉pH值
在最后胸椎处的眼肌芯中,用刀片切取肉样30克,加30毫升蒸馏水, 置于组织捣碎机中捣碎,过滤后取滤液,用酸度计测定其pH值。这 项工作应在宰后2小时内进行完毕,记录上应注明测定时距宰杀的时 间。
尾:紧贴肛门尾根,避免突出或凹进。
d. 开膛 自肛门起,沿腹下中线至咽喉止,剖开腹和胸,除去板油和肾脏以外 的全部内脏。要求不带油肉,以便进行胴体测量。
e. 劈半 用刀沿背椎平分北部脂肪,然后循刀口,用砍刀或电锯将胴体劈成两 半,尽量保持肉片的完整性,以便进行胴体测量。
分别称量左右两侧肉片(包括板油和肾)的重量,两侧肉片重量之和即为胴 体重。
表2
项目
胴体瘦肉率(%) 胴体膘厚(cm) 肌内脂肪含量(%)
得分
一级
测定值
分数
60
36.0
2.0
36.0
2.5
18.0
90.0
二级
测定值
分数
58
30.0
2.2
30.0
2.0
16.0
76.0
三级
测定值
分数
56
24.0
2.4
24.0
1.5
14.0
62.0
注:胴体瘦肉率每上下浮动1%,加、减3分;膘厚每上下浮动0.1cm,加、减 3分;肉脂含量每上下浮动0.5%,加、减2分。
.
3、 屠宰率
胴体重占宰前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胴体重

屠宰率= ———— ×100% …………………(5)

宰前体重
4、 胴体长
(1)、 胴体斜长
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接合处的长度。
(2)、 胴体直长
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颈椎凹陷处的长度。 均在肉片悬吊时测量。
,经24小时的断食休息,称得的空腹体重即为宰前体重。有条件时应 连续称三天。即达到适宜屠宰体重后,早晨空腹称重,第二天早晨又 空腹称重一次,然后加喂一顿,即断食休息,并充分供给饮水,在第 三天早晨空腹称重后屠宰,以三天体重的平均值为宰前体重。采用后 一办法时应注明。
2、 胴体重
.
肥猪经:
a. 放血 放血部位在咽喉正中偏右3-3.5cm,刺入心脏附近,但不刺破心脏, 保证放血良好。
猪站立姿势应求端正。
评定方法
(一)、 单项评定 1、 生长肥育性能评定 根据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效率和活体膘厚进
行评分(见表1)。各项评分比值为60、20和20。
表1
项目 日增重(g) 饲料利用效率 活体膘厚(cm)
得分
一级
测定值
分数
650
54.0
3.2
18.0
1.8
18.0
90.0
二级
测定值
分数
600
46.0
3.4
15.0
2.2
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