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于课堂之上。
开放式教学,可以是地点上的开放,例如孔子经常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辩论,可以是教学方式上的变革,孔子的教学方式除了讲授,有时也会与学生一起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等,例如那次著名的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的言志谈论会,也有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孔子曾带学生周游列国,经常是一边周游一边对学生进行教导,以天下为课堂,以天下事为课堂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
(1)关怀奉献。
孔子非常关怀自己的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学业成就,还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大志,当他看到子路、冉有等人的优异表现,感到格外地高兴,当冉伯牛生病,他也亲自去探望,子路去世时,他也感到非常地悲痛,总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学生作出了很多奉献,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严格要求,积极鼓励。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时时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专心思考,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就是他对学生鼓励和要求的总结,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体现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3)民主和谐,教学相长。
孔子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关系非常融洽,这是他的个人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孔子所秉承的教育理念的结果。
孔子主张“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他主张民主和谐,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吸收学生的观点,学习学生的长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应该多互相学习。
通过与学生交流的积累所得,来丰富老师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4)亦师亦友。
孔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简直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境地。
孔子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长处,与学生友好交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念的传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对后世教育的启示尽管几千年过去了,但是孔子思想依然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师生观对于后世教育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上,注重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抓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孔子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出榜样,另外,孔子与学生探讨的话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教育对象上,严格遵守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3)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意因材施教的方式。
学校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特性,使他们更有创造性。
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人才,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4)在学生学习方面,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出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根据学生的想法来组织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保持师生融洽的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1]李卓英.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万莹.孔子师生观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2010(8).[3]李重阳.孔子的师生观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4]南雁.新课改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J ].教育革新,2010(10).[5]李江婵.浅析幸福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一、唐朝建筑成就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国家的安定统一达到了空前高度,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前人财富基础上达到了鼎盛。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有序,这一时期,上到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了精神和文化享受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建筑发展史而言,唐朝这种文化生活的兴盛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使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工艺格局上都进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时期[1]。
唐朝的建筑,风格多样,不仅表现在重要都城的规划格局气势恢宏,也表现在一般市肆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简而言之,唐朝的建筑,已经不再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出发点,它在基本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多了对文化内涵的体现。
无论是城市、街道、道观、寺院、宫殿还是寻常的里坊、市肆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干净整洁,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的规模在当时是其他国家与城市都望其项背的,它的资源、人力、财力优势也对整个都城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除了长安城以外,唐朝的建筑成就也分散在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寺院、道观建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较为著名的有以木建筑结构闻名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这些建筑,不仅仅在唐朝是当时建筑文化兴盛的体现,在整个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文明成就。
二、唐朝建筑的文化特色分析第一,建筑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直接地体现在当时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和价值形态中,儒家文化对唐朝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礼”,封建社会的“礼”有着特殊性,它除了指代一般的礼貌、礼仪以外,更是表现为一种尊卑有序。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权威的至上,决定了这个时期的“礼”与皇权的威严与社会的等级秩序密切相关。
唐朝的建筑,从其功能区分来看,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这些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其实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独特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风貌与形态。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唐朝建筑为出发点,分析这一时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工艺风格。
唐朝建筑文化风格唐朝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研究□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张瑞雪摘要关键词………………………………………………………………………………………………………………………………………………………SHIXUEZHENGMING27的差异。
但是从整体风格来看,唐朝建筑对于“礼”的重视是空前的。
特别是当时长安城的建筑设计,更是从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关于“礼”的经典,应该是《周礼》,《周礼》中阐述了封建社会都城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并且中心对称被视为一种皇权尊严的体现[2]。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者对于“礼”都是极其重视。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著名的“营国制度”,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里所说的“国”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分封制下的都城和各个诸侯的封城,唐朝长安的整体建筑规划,体现的就是这种“营国制度”。
从长安城的平面设计来看,整个都城的边长设计为九里,整个都城呈规整的方形,边长与都城形态的确立,同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周礼》中,对于建国的要求是“辨方正位”,一个统治者在建立自己的都城之前,首先就是要辨明方位,而方形就是最适合用来辨别方位的一种图形,辨方的目的就是为了正位,方形的建筑能够使统治者有居于中宫的尊严。
其次,长安的都城边长为九里,取数字“九”,同样有独特的目的。
在《周易》中,“九”是最高的阳数,代表的是天,这种最高等级的象征与统治者树立自身皇权尊严的需要相符合。
第二,唐朝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唐朝的社会经济虽然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繁荣的顶端,但是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天命”依然是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重要精神依据。
唐朝的统治者称为“天子”,为了实现“天命”与“天子”的重合与感应,“天人合一”就是当时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唐朝的建筑中,“天命”的体现也是非常明显,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明堂、宫室、宗庙等这些象征着与“天命”沟通的建筑在当时受到极高的重视。
长安城的整体建筑规划是以一条中轴线开始的,这条中轴线上有承天门、朱雀门和明德门,轴线两边则分为东市和西市。
有了中轴线,就能够确定皇宫最中心的位置。
唐长安城宫城正门称“承天门”,正殿门称“太极门”,正殿称“太极殿”,都取意于天,长安官城北门和皇城南门也取名天象,如北门———玄武门,南门———朱雀门[3]。
官城处于城北中央似为北相星的方位,想象为“天帝”“天邑”之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念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唐朝建筑风格探析唐朝的建筑风格,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美学思想的变化有直接的关联,美学思想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就已经有了积淀,到了唐朝,社会的演变带来思想的丰富发展,这种美学思想也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建筑风格,与这种美学思想休戚相连。
第一,唐朝建筑的风骨之美。
唐朝的统治者,多擅征战,崇尚运动和有生命力的东西,这种积极眼光的态度使得唐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前朝时期的消极、不济情绪有着抵触心理,认为宋齐梁陈时期的社会风貌过于“气骨不尽,刚健不闻”。
所以,在整个唐朝无论是文化还是美学上,都尽可能地在追求一种“风骨”,这从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诗歌中也能够略窥一二。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但是并不追求奢靡,这种求风骨不求奢靡的美学思想在当时的建筑风格上有明显的体现,“以势壮美”的思想在大明宫上显露无遗[4]。
大明宫是唐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巨大的建筑群,以屹立于砖台上的殿阁与向前引伸和逐步降低的龙尾道相配合,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大帝国鼎盛时期雄浑的建筑风格。
唐王朝建筑群宏大的规模,与当时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是分不开的,当然它也恰恰符合了统治阶级树立威严统治人民的需要。
第二,唐朝建筑风格的多元化。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虽然有着自己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但是也并没有逃离朝代更迭的命运。
在“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以后,唐朝的社会发展也开始从顶端的繁荣逐步走向没落,这种盛世文化的消退,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批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这些文人既传承了儒家的思想,同时又对现实环境的压迫,郁郁不得志产生了思考,各种积极、消极、独善其身的情绪交互碰撞,使得当时的社会思想也衍生了各种不同的状态。
从整体上来看,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一批具有反抗精神的文人开始表达自己对立的情绪。
所以,在当时,整个社会的美学思想里,既有以杜牧、白居易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守者,也有一批向着屈原和司马迁靠近的思想反叛者,例如韩愈等,这批具有反抗精神的美学思想里,强调“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提倡应该大胆地具有独创精神,对传统的中规中矩的美学思想进行挑战,认为“怪、惊、惧”等较为夸张的美也应该存在并积极推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