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词牌基调

常见词牌基调

一、压抑凄凉类:《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盘》苍凉楚。

《釵凤》声凄紧。

《祝英台近》宛转凄抑。

《剑器近》低徊掩抑。

《西吴曲》苍凉楚。

《雨霖铃》缠绵哀怨。

《摸鱼儿》苍凉郁勃。

《普萨蛮》紧促转低沉。

《天仙子》伤伤别,急调苦。

《曲玉管》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绪。

《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调,描写感。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切。

《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调。

《阮郎归》急凄苦,凄婉绝。

《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

《莺啼序》凄凉悲苍,宜写伤伤别之。

《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调。

《忆旧游》、《扬州慢》、《高台》音调缠绵,忧婉凄抑,适宜表达凄抑调。

《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寿楼》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

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

《千秋岁》凄凉幽怨、声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绝不能祝寿喜庆。

《凄凉犯》、《惜分飞》不宜用于祝贺之词。

这种词牌与内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数。

二、缠绵婉转类:《仙歌》音节舒徐。

《调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楼》轻松流美。

《鹊桥仙》、《点绛唇》多用于女相会,描写感。

《一剪梅》等细腻轻杨的词调。

《浣溪沙》半阕急,下半阕缓和。

《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

《暗香》、《疏影》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

《木兰花慢》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

《桃园忆故人》一般抒发感,表现友。

《踏莎行》描写雅。

《长相思》多怀旧,写女,以声助得其双美。

《满庭芳》、《凤凰台忆吹箫》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绪。

《小重山》、《定风》、《临江仙》感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调。

《忆江南》、《浣溪沙》、《淘沙》、《少年游》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

三、豪放壮类:《永遇乐》感越。

《好事近》表达越不平的调。

《兰陵王》表达拗怒越声,为军旅曲,后越调。

《龙》越,表达凄壮郁勃感。

《清平乐》,片感拗怒,下片转为和婉。

《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

《破阵子》为军乐,适合抒发昂雄壮绪。

《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调。

《沁园》、《风流子》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度。

《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感,不宜形容女娇弱婉曲心态。

《六州歌》音调苍凉悲壮,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多言古兴亡之事。

《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感。

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

《釵凤》、《更漏子》、《调笑令》、《憾庭秋》、《盐角儿》适宜表达昂慷慨壮烈感。

《调歌》、《满江红》,调子较高,感烈,声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的词。

一般不宜写委婉柔的思想感。

四、其他:《六么》欢快爽利。

《忆余杭》因描写杭州而来,描写风景最宜。

《八声甘州》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回肠。

《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

《江神子》为祀神之乐,宜于庄严。

一般短篇宜抒,长篇宜舖叙。

一般下句平仄相对的较和婉,如秦观《八六子》“月一帘幽梦,风十里柔”。

下句平仄凌犯着多拗怒,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

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

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

如《兰陵王》、《六丑》、《淘沙慢》。

学者宜用书写精壮质朴之的《八声甘州》;从容和婉柔的《满庭芳》;以及《蓦山溪》、《减字木兰花》、《临江仙》、《蝶恋花》、《菩萨蛮》,比较好掌握。

参考书籍:龙榆生《词学十讲》、《唐宋诗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李新魁《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等。

以诸人词调说多取材《碧漫志》,如有条件可以通读原文,另附《词调辑草》以供参考。

《词调辑草》不属于《碧漫志》。

【沁园】又名《寿星明》。

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之。

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参观『高扬爽朗』部【沁园】条)【破阵子】一名《十子》。

唐教坊曲。

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

外藩镇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满江红】《乐章集》、《清真集》入“仙吕调”。

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词为准。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

声越,宜抒豪壮感和恢张襟抱。

亦可酌增衬字。

姜夔改作平韵,则调俱变。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曰:‘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

”曲名本此。

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

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

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亦其音节有然也。

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

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其用以抒写豪壮感者,宜用入声韵部。

【兰陵王】《碧漫志》卷四引《北齐史》及《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子长恭,封兰陵王。

与周师战,尝着假面对敌,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

武士共歌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

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或曰遗声也。

此曲声犯正宫,管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亦名‘大犯’。

”《清真集》正入“越调”。

毛幵《樵隐笔录》:“绍兴,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至末段,声尤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此曲音节,犹可于周词复咏得之。

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第一段七仄韵,第二段五仄韵,第三段六仄韵,宜用入声部韵。

【兰陵王慢】宋毛开《樵隐笔录》:“绍兴,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至末段,声尤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舞马词】《唐书•乐志》:明皇尝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绣,络以金珠,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

赐宴设酺,其曲数十叠,马闻声奋首鼓尾,纵横应节。

又施三层板,乘马而,抃转如飞。

或命壮士举榻,马舞其,岁以为常。

【喜迁莺】宋王明清《挥麈余录》卷一,记嘉祐间蔡挺知庆州、渭州,赋《喜迁莺》长调:“汗马嘶风,边鸿翻月”,“剑歌骑曲悲壮”。

【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

杨冠卿《贺新郎》词序:“秋乘风过垂虹时,与一羽士俱,因泛言弱、蓬莱之胜。

旁有溪童,具能歌张仲宗‘目断青天’等句,音韵洪畅,听之慨然。

”张仲宗即张元干。

“目断青天”,是其《贺新郎》“送邦衡(铨)待制赴新州”一词中语。

又冯取洽《贺新郎》(次韵江定轩咏菊):“浩唱云笺《金缕调》,兴发小槽珠酒。

”《金缕调》乃《贺新郎》别名。

叶梦得《贺新郎》:“谁为我,唱《金缕》。

”张元干《贺新郎》:“举大白,听《金缕》。

”都是指所赋本调,歌时皆须“浩唱”。

(参观『苍凉悲壮』部【贺新郎】条)苍凉悲壮【扬州慢】此姜夔自度曲,入“中吕宫”。

其序云:“淳熙丙申至,予过维扬。

雪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自碧,暮渐起,戍角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八声甘州】简称《甘州》。

唐边塞曲。

【甘州遍】出于大曲《甘州》,高调。

毛文锡《甘州遍》:“美人唱,揭调是《甘州》。

”揭调即高调之谓也。

【金人捧露盘】又名《铜人捧露盘引》、《西平》、《西平曲》。

唐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乐家取以制曲,故多苍凉楚之音。

【六州歌】程大昌《演繁露》:“《六州歌》,本鼓吹曲也。

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

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

”一百四十三字,前后片各八平韵。

又有于平韵外兼叶仄韵者,或同部平仄互叶,或平韵同部、仄韵随时变换,并能增强壮声,有繁弦急管、五音繁会之妙。

要以平韵为主,仄韵为副,务使“玄黄律吕,各适物宜”耳。

【淘沙】唐教坊曲。

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

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越凄壮之音。

《乐章集》名《淘沙令》,入“歇指调”。

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

)。

《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

【西吴曲】《词谱》云:“调见《龙洲集》。

”今所传《龙洲词》无之。

可能为刘过自度,音节极苍凉楚,一百五字,前片五仄韵,后片四仄韵。

【贺新郎】又名《金缕曲》、《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壮,用、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调歌】源于隋炀帝所制《调》,其声韵甚悲切。

此调是截取大曲《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今存最早作品是北宋前期苏舜钦词。

唐人《调》曲凄凉怨慕,声韵悲切。

宋人《调歌》则调昂扬酣畅,韵味豪放潇洒,适于表现豪放之,故豪放词人多用此调。

此调所咏有怀古、登览、赠别、庆贺、感时伤世等。

张孝祥《调歌》自注“凯歌刘恭父。

”张镃《调歌》自注:“项平甫大卿索赋武昌凯歌。

”【雨中花】高调。

歌声悲壮烈。

苏泂《雨中花》词序:“数前,忽闻改之(刘过)去世,怅惆殆不胜言。

因忆改之每聚首,歌《雨中花》,悲壮烈,令人歌舞。

”金蔡松年《龙》:“别梦江涨雪,记《雨(中)花》,一声云杪。

”。

高扬爽朗【渔家傲】高调。

晏殊《渔家傲》:“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王之道《渔家傲》:“绝唱新歌仍敏妙,声窈窕,行云遏《渔家傲》。

”元许桢《渔家傲》:“从此圭塘时检校,停短棹,柳高唱《渔家傲》。

”欧修用《渔家傲》调作鼓子词十二篇,歌唱时用小鼓伴奏。

【龙】清澈嘹亮的笛曲。

《文选》卷一八汉马融《长笛赋}:“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后来遂以“龙”比喻笛声。

李白《宫中行乐词》;“笛奏龙,箫鸣凤下空。

”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采横笛好,泓下亦龙。

”苏轼有一首《龙》(楚山修竹如云),就是专门咏笛的。

苏轼《菩萨蛮》:“越调变新声,《龙》澈骨清。

”则咏《龙》的调声。

《龙》为越调,见《片玉集》卷七注。

吴文英《龙》自注:“无射商。

”其俗名即越调。

周邦彦《月下笛》词,亦专门咏笛,结句曰:“黯凝魂,但觉龙万壑,天籁息。

”笛曲一般曲调亢爽响亮,与琵琶曲、琴曲、箫曲有所不同。

曹冠《汉宫》:“江城寒管,任龙吹彻何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