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专科试卷B及答案

无机化学专科试卷B及答案

石家庄学院20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无机化学》 期末考试试卷(闭卷)(注:允许使用计算器)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称为非均相系统。

2.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该系统为敞开系统3.在热力学中,把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性质)称为状态函数。

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ΔU=Q+W ,它只适用于封闭系统。

5.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6.升高温度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7.为了使缓冲溶液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配置HA (pKa0=4.74)-NaAc 缓冲溶液时,应将缓冲溶液的pH 值控制在3.74~5.74范围内。

8.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

9.H 2O 的沸点比H 2S 的高是因为H 2O 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10.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的正负号,在原子轨道重叠成键时起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1.H 2和O 2在绝热钢瓶中生成水,则( B )。

A. ΔH = 0B. ΔU = 0C. ΔS = 0D. ΔG = 0 12.孤立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ΔU = W 体系>0B. ΔU = W 环境>0C. ΔU = W 体系D. ΔU = 0 13.一瓶盛有N 2和H 2的混合气体,当选择H 2作为体系时,则环境为( A )。

A. N 2、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B. 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C. N 2和瓶子D. N 214.体系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吸收的热Q p 与体系焓变关系为( C )。

A. Q p >ΔHB. Q p <ΔHC. Q p = ΔHD. Q p = ΔU15.已知H 2O(l)的mf G ∆Θ= -237.19 kJ·mol -1,水的分解反应2H 2O(l) = 2H 2(g) + O 2(g),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是( D )kJ·mol -1。

A. -237.19B. 237.19C. -474.38D. 474.38 16.能使任何反应达平衡时,产物增加的措施是( D )。

A. 升温B. 加压C. 加催化剂D.增大反应物起始浓度17. 800℃时,CaCO 3(s)⇌CaO(s) + CO 2(g) 的K 0 = 3.6×10-3,此时,CO 2的平衡浓度是(A )mol·L -1。

A. 3.6×10-3B. 1/3.6×10-3C. (3.6×10-3)1/2D. (3.6×10-3)218.有可逆反应:C(s) + H 2O(g)⇌CO(g) + H 2(g),△H = 133.9 kJ·mol -1,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C )。

A.达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相等B.由于反应前后,分子数目相等,所以增加压力时对平衡没有影响C.增加温度,将对C(s)的转化有利D.反应为放热反应 19.对于任意可逆反应,下列条件,能改变平衡常数的是(D )。

A.增加反应物浓度B.增加生成物浓度C.加入催化剂D.改变反应温度 20.配制澄清的氯化亚锡溶液的方法是( C )。

A. 用水溶解B. 用水溶解并加热C. 用盐酸溶解后加水D. 用水溶解后加酸21.同温度下,0.02 mol·L -1HAc 溶液比0.2 mol·L -1HAc 溶液( B )。

A. K a 大 B. 解离度α大 C. H +离子浓度大 D. pH 值小22.下列弱酸或弱碱中的哪一种最适合于配制pH = 9.0的缓冲溶液( B )。

A. 羟氨(NH 2OH) K b = 1×10-9 B. 氨水K b = 1×10-5C. 甲酸K a = 1×10-4D. 醋酸K a = 1×10-523.温度一定时,在纯水中加入酸后溶液的( C )。

A. +H c ·-OH c 变大B. +H c ·-OH c 变小C. +H c ·-OH c 不变D.+H c =-OH c 24.水的离子积K w 值25℃为1×10-14,60℃时为1×10-13,由此可推断( A )。

A.水的电离是吸热的B.水的pH 值60℃时大于25℃时C. 60℃时c (OH -) = 10-7 mol·L -1D.水的电离是放热的 25.下列物质中,两性离子是( C )。

A. CO 32-B.SO 42-C.HPO 42-D.PO 43- 26.等量的酸和碱中和,得到的pH 值应是( D )。

A. 呈酸性B. 呈碱性C. 呈中性D.视酸碱相对强弱而定 27.NaAc 溶液被稀释后( A )。

A. 解离度增大B. pH 值上升了C. OH -浓度增高D. 前三者都对 28.在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 C )。

A. 溶液OH -浓度变小B. NH 3的K b 变小C. NH 3的α降低D. pH 值变小29.在氨水中加入NH 4Cl 后,NH 3的α和pH 值变化是( D )。

A. α和pH 值都增大 B. α减小,pH 值增大 C. α增大,pH 值变小 D. α、pH 值都减小 30.需配制pH=5的缓冲液,选用( A )。

装订线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A. HAc-NaAc,p K a(HAc)=4.75B. NH3·H2O-NH4Cl,p K b(NH3)=4.75C. Na2CO3-NaHCO3,p K a2(H2CO3)=10.25D. NaH2PO4-Na2HPO4,p K a2(H2PO4-)=7.231.将 NH3·H2O稀释一倍,溶液中OH-浓度减少到原来的( A )A. B. 1/2 C. 1/4 D. 3/432..弱酸的解离常数值由下列哪项决定?( D )A.溶液的浓度B.酸的解离度C.酸分子中含氢数D.酸的本质和溶液温度33.某难溶电解质s和K sp的关系是K sp= 4s3,它的分子式可能是( D )。

A. ABB. A2B3C. A3B2D. A2B34.在饱和的Ba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Cl,则BaSO4的溶解度( A )。

A. 增大B. 不变C. 减小D. 无法确定35. Ca(OH)2的K sp比CaSO4的K sp略小,它们的溶解度( B )。

A. Ca(OH)2的小B. CaSO4的小 C. 两者相近 D. 无法判36.在Na2S和K2CrO4相同浓度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加稀Pb(NO3)2溶液,则( A )。

已知K sp(PbS)=3.1×10-28,K sp(PbCrO4)=1.77×10-14。

A. PbS先沉淀B. PbCrO4先沉淀C. 两种沉淀同时出现D. 两种沉淀都不产生37. AgBr的K sp=7.7×10-13,AgCl的K sp=1.56×10-10,AgBr溶解的∆G比AgCl 溶解的∆G( A )。

A. 高B. 低C. 相等D. 相近38.在反应 4P + 3KOH + 3H2O → 3KH2PO2+ PH3中,磷( C )。

A. 仅被还原B. 仅被氧化C. 两者都有D. 两者都没有39.能够影响电极电势值的因素是( D )。

A. 氧化型浓度B. 还原型浓度C. 温度D. 以上都有40.下列反应属于歧化反应的是( D )。

A. 2KClO3= 2KCl + 3O2B. NH4NO3= N2O + 2H2O= NaCl + H2O D. 2Na2O2+ 2CO2= 2Na2CO3+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个1分,共20分)41.自动过程的熵值都会增加。

(×)42.热力学温度为零时,所有元素的熵为零。

(×)43.化学反应时,若产物分子数比反应物多,则反应的mr S∆Θ一定为正值。

(×)44.“非自发反应”就是指“不可能”实现的反应。

(×)45. Q p=ΔH,H是状态函数,所以Q p也是状态函数。

(×)46..内能是指储存一个物体或系统的原子或分子结构内的能量(如动能、键能、晶格能、表面能等)。

(√)47.对于双原子分子其化学键的键能就等于它的解离能。

(√)48. 体系由状态1→状态2的过程中,热(Q)和功(W)的数值随不同的途径而异。

(√).49.体系发生化学反应后,使产物温度回到反应前的温度时,体系与环境交换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50. 5. s电子与s电子间形成的键是σ键,p电子与p电子间形成的键是π键;(×)51.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最大,所以极性分子熔点、沸点比非极性分子都来得高。

(×)52.在CH4、CH3Cl及CCl4三种分子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一样。

(√)53.离子化合物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增高。

(×)54.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应是同一原子内能量相等的原子轨道。

(×)55.铁能置换铜离子,因此铜片不能溶解于三氯化铁溶液中。

( √ )56.电极的EΘ值越大,表明其氧化态越易得到电子,是越强的氧化剂。

(√ )57.标准氢电极的电势为零,是实际测定的结果。

(× )58.氢原子的1S电子云图中,小黑点越密的地方,电子越多。

(×)59.对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不能认为溶度积大的溶解度也一定大。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61比较标准态下,下列电对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大小。

2Cl Cl1.36VE=-Θ2Br Br1.07VE=-Θ2I I0.535VE=-Θ解:比较上述电对的EΘ值大小可知,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相对大小为:Cl2>Br2>I2;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相对大小为:I->Br->Cl-62.写出下列各原子序数的电子层构型,并指出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序号。

(1) Ca;Z = 20;(2) Fe:Z = 26解:(1)Ca : 1s22s22p63s23p64s2,第四周期,第ⅡA族;(2) Fe:1s22s22p63s23p63d64s2,为第四周期第Ⅷ族;63.写出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 8H2(g)+ S8(s) 8H2S(g)(2)Zn(s)+CO2(g) ZnO(s)+CO(g)解(1)KΘ==8282]/)([]/)([θθPHPPSHP(2)KΘ==)/(/)(2θθPCOPPCOP装订线64..判断下列各组分子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①CH 3OH 和CH 3CH 2OH ; ②HF 和CCl 4 ③ SO 2和CCl 4 ④ CS 2和P 4(白磷) 解;①存在色散力、取向力、诱导力 ② HF 和CCl 4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 ③ SO 2和CCl 4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 ④ CS 2和P 4(白磷)分子之间存在色散力65.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酸的化学式:Ac -;HSO 3-;SO -24;S 2-;HPO -24;NH 3;HS -;H 2O答:共轭酸依次分别为: Ac --H Ac - ; HSO 3--- H 2SO 3 ; SO -24-HSO -4 S 2---HS -;HPO -24—H 2PO -4 NH 3 —NH +4;HS - —H 2S; H 2O —H 3O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66. 已知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24MnO MnV E -+=1.51Θ,求当H c += 1.0 × 10-3 mol·L -1,和H c += 10 mol·L -1时,各自的E 值是多少(设其他物质均处于标准态)。

相关主题